二战时,英国硬从我国割走一个县, 面积相当10个香港,至今未归还 在中缅边境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片被高黎贡山余脉环抱的河谷地带,这里就是葡萄县。 其境内最高的奋敢山海拔超过 3000 米,山顶常年云雾缭绕,而山脚下的迈立开江则湍急汹涌,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此地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道路中断的独特景象,也让它的故事少有人知。 早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种子后,这片河谷就开始试种这种作物,“葡萄县” 的称谓或许就源于此。 当时,中央王朝在此设立了不韦县,隶属于益州郡,出土的汉代青铜酒器上,还能看到葡萄纹饰的痕迹,这是此地纳入中国版图的实物佐证。 明朝中后期,缅甸东吁王朝的骑兵曾多次越过恩梅开江,试图占据这片富庶的河谷。 时任云南巡抚陈用宾在腾冲至葡萄县一线修建了八关,派驻军队戍守。 从嘉靖二十三年到万历十一年,明军与缅军在分水岭一带展开了数十次拉锯战,仅万历十年的一次战役,就收复了被侵占的 12 个村寨,现存的《平缅碑》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 1885 年,英军攻陷缅甸曼德勒后,迅速组建了 “掸邦边境委员会”,专门负责蚕食中缅边境土地。 1891 年,英国探险家斯考特率领武装考察队深入葡萄县,绘制了详细的地形图,并在河谷地带建立了 3 个贸易站,以 “通商” 名义逐步渗透。 清政府驻英公使薛福成曾多次照会英国外交部,要求其撤出军队,但均被以 “暂管” 为由拒绝。 1926 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编纂的《中国新地图》中,仍将葡萄县标注为云南省腾越道管辖的 “葡萄设治局”。 当年夏季,云南省政府曾派遣一个调查组前往此地,发现当地傣族、傈僳族等族群仍保留着向中国官府缴纳贡赋的传统,只是贡物需先交给英国驻葡萄县的行政官,再转交给中国方面,这种奇特的现象持续了十余年。 1942 年 5 月,中国远征军第 5 军曾一度收复葡萄县,在奋敢山建立了临时指挥部。 但随着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远征军被迫撤退时,英国军队随即进驻,并在县城设立了 “缅甸北部行政公署”。 当年 9 月,中英在印度加尔各答谈判时,英方代表亚历山大直言:“若中国坚持对葡萄县的主权,盟军将无法保证驼峰航线的物资优先供应中国。” 1947 年缅甸制定宪法时,将葡萄县划入克钦邦,当地傣族头人曾派代表前往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回归中国,但此时的国民政府正忙于内战,无暇顾及边境事务。 1954 年,中缅两国首次边界谈判时,中方曾提出葡萄县的历史归属问题,缅方则以 “当地居民 1947 年公投支持加入缅甸” 为由拒绝,当时的公投 voter 仅为 2000 余人,且多为英国扶持的亲缅势力。 如今的葡萄县,每年仍有数千吨葡萄通过山间小道运往中国云南腾冲,但这些葡萄贴上的却是 “缅甸进口” 标签。 当地傈僳族老人讲述,他们的祖辈曾说过,以前去腾冲赶集,只需向中国的关卡出示 “路引”,而现在则需要办理两国签证,这小小的证件,见证了这片土地百余年的沧桑变迁。 葡萄县的历史变迁,是近代中国边疆治理困境的缩影,弱国无外交的现实,让这片曾深度融入中华文明的土地,在殖民扩张与地缘博弈中易主。 从汉代纳入版图到明清有效管辖,当地族群与中原的纽带从未断裂,英国以武力与欺诈手段攫取主权,战时又以生命线相要挟,暴露了殖民帝国的强权逻辑。 而后续归属的固化,也折射出国际关系中历史经纬与现实利益的复杂交织。 这段往事提醒我们,领土主权的维护,既需历史法理的支撑,更离不开国家实力的保障。 葡萄县的葡萄依旧年年结果,但附着其上的主权记忆,始终是审视近代中外关系的一面镜子。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二战时,英国硬从我国割走一个县,面积相当10个香港,至今未归还 在中缅边境的
语蓉聊武器
2025-07-29 13:12:13
0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