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借,一个敢给,1995年,在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了250万,表哥毫不犹豫就拿出钱来,结果到了2022年,表哥因持有表弟公司的股份成为广州首富,而表弟早已成为中国首富。 1995 年深秋,广州融捷集团的财务室里,一张 250 万的支票被递到王传福手中。 彼时吕向阳刚签下一笔地产大单,正对着图纸规划新楼盘,抬头看了眼表弟布满血丝的眼睛:“这钱算入股,亏了算我的,赚了按规矩分。” 谁也想不到,这句看似随意的话,会让两个安徽芜湖同乡在 27 年后双双站上财富之巅。 王传福成中国首富,吕向阳成广州首富,当年的 250 万变成了 1381 亿,回报率相当于每天赚 130 多万。 吕向阳敢下这个注,底气藏在他 15 年的银行生涯里。 16 岁进安徽分行当柜员,他练就了看人的本事:谁能成事,谁在吹牛,聊十分钟就心里有数。 30 岁当上副行长时,他已经靠着信息差在合肥囤了两套房,1991 年辞职下海,别人扎堆炒楼花,他却跑去番禺拿地,在纺织生意里打通从棉纱到成衣的全链条,五年攒下的千万身家,在当年能买下半条街的商铺。 王传福能让表哥如此笃定,源于他骨子里的 “轴”。 1966 年出生在芜湖农村,13 岁父亲因木工职业病去世,15 岁母亲积劳成疾倒下,家里八个孩子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 是哥哥王传方推着板车走街串巷修鞋,嫂子张秀菊回娘家借遍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把陪嫁的红木箱子当了,才凑够他的高中学费。 1983 年考上中南矿冶学院,他带着一床补丁被子报到,四年里白天泡图书馆,晚上帮食堂洗盘子,笔记本上抄满《冶金原理》的公式,摞起来比他的枕头还高。 毕业后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王传福 26 岁就成了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主持 301 所工作时,他带队研发的电池材料打破过日本技术封锁。 1993 年派驻深圳筹建电池厂,他在车间蹲了三个月,发现日本企业把一块手机电池卖 3000 元,成本却不到 200 元。 “凭什么中国人要被这么宰?” 这句话成了他辞职的导火索,1995 年揣着辞职报告南下时,口袋里只有三个月工资。 找投资的过程比想象中更难。 深圳的风投机构看他年纪轻,说他的计划书 “像学生作业”,有个新加坡投资人甚至当着他的面把方案扔在地上:“你知道建一条生产线要多少钱吗?” 走投无路那天,王传福在广州街头徘徊到深夜,终于拨通了表哥的电话。 吕向阳听完他想做 “中国人自己的电池”,只问了句 “场地找好了吗”,第二天就让财务把钱打了过去。 这笔钱被王传福用出了 “蚂蚁啃大象” 的效果。 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他把日本自动化生产线拆成 200 多道工序,用自制的塑料夹具代替机械臂,20 个工人两班倒,硬是靠手工做出了合格的镍镉电池。 1997 年香港电子展上,比亚迪的样品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经销商捏着电池测试:“连续放电 72 小时,和松下一样,价格却只要一半?” 此后的扩张更显魄力。 2001 年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厂商,2003 年宣布造汽车时,连巴菲特的团队都觉得 “疯了”,吕向阳却从融捷集团调了十亿现金:“传福敢赌的,一定有他的道理。” 那年收购西安汽车厂,王传福把自己的别墅抵押了三次,吕向阳则动用所有关系帮他打通供应链,兄弟俩一个在前台搞研发,一个在幕后铺路。 2022 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每天下线 2000 辆新车,王传福在车间巡查时,总会在工人食堂多坐一会儿 —— 嫂子张秀菊退休前在这里管后勤,墙上还挂着她当年手写的菜谱。 吕向阳的融捷集团早已转型为锂矿巨头,他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摆件,是王传福送的第一块比亚迪电池样品,底座刻着:“1995,感恩有你。” 商界从不缺传奇,但王传福和吕向阳的故事格外特别。 就像当年刘永行、刘永好兄弟靠变卖手表凑钱创业,从饲料厂做到千亿帝国,信任从来都是最硬核的资本。 250 万在 1995 年是笔巨款,但比钱更珍贵的,是吕向阳那句 “我信你”,和王传福用二十七年证明的 “没看错”。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一个敢借,一个敢给,1995年,在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了250万,表哥毫不
语蓉聊武器
2025-07-29 12:12: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