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长杨文荣表示,在东南亚,没有国家想让中国成为敌人,但也没有国家想让中国

碧瑶含烟柳 2025-07-29 12:08:32

新加坡前外长杨文荣表示,在东南亚,没有国家想让中国成为敌人,但也没有国家想让中国太靠近,因为中国太大了,如果距离中国太近,就会失去独立自主。所以在东南亚,有一种平衡大国关系的深层本能。 2025年5月的一场在上海举行的公开对谈中,曾任新加坡外长长达八年的杨荣文说了一句非常有分量的话。 他说,东南亚国家不想得罪中国,但也不愿意离中国太近。他的原话是:“中国太大了,靠得太近容易失去独立自主。” 这不是拍脑袋的判断。杨荣文的这番话,后来在东方卫视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被详细解读,他和张维为教授一起聊东盟的“不选边”战略。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东南亚舆论的广泛共鸣。毕竟,面对中美竞争持续加剧,东南亚国家比谁都清楚,选边站队从来都不是好买卖。 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非常紧密。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已经连续16年是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 2025年前两个月,中-东盟贸易额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东盟也连续五年稳坐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但问题也在这里。中国经济体量大,合作容易上瘾,对小国来说,吃得太多,可能就不太敢说“不”了。 杨荣文就直言,如果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走得太近,就容易丢掉独立性。这个担心不是今天才有,从历史上看,东南亚就是在各种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 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并不是今天才有,汉代就开始有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更是留下了不少文化印记,东南亚许多国家至今还有郑和庙。 这些历史记忆让东南亚国家既熟悉又敬畏中国。中国强大时带来繁荣,但也让人本能地想保持距离。 美国当然不想看着中国在亚洲一家独大。这几年,美国频频在东盟施压,要求明确站队。但效果并不理想。 如今中国在东南亚的信任度首次超过美国。这让美国有些尴尬,也暴露出它对亚洲的理解还是“以己度人”。 杨荣文就批评,美国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揣测中国,以为中国崛起后也会像美国一样主导一切。但东南亚国家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节奏应对复杂局势。 东盟的生存哲学很有意思。杨荣文用“糯米饭”来比喻东盟:粘在一起,但又不失弹性。 这种“糯米哲学”让东盟在面对中美两个大国时,既保持内部凝聚力,又能灵活调整对外策略。 比如,中-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就是一个经典案例。早在2000年,东盟提出建立自贸区,中国总理朱镕基当场表示支持,还主动降低关税。 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诚意,也让东盟尝到了甜头。如今,中-东盟贸易额从最初的几百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万亿美元,堪称典范。 在安全领域,东南亚国家的策略就更微妙了。菲律宾近年来在南海频频动作,背后有美国的影子。 但杨荣文警告说,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可能只是美国“利用”的一部分。美国自己图什么,菲律宾心里也清楚。 越南的做法相对稳健。经济上和中国加强联通,比如中资主导的河内高铁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政治上则尽量不激化矛盾。 这种两手策略,既不冒进,也不失主动,算是东盟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个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2025年,东盟内部出现不少裂痕:菲律宾在南海的强硬立场、缅甸的内战问题、泰柬边境的摩擦、东帝汶的入盟受阻、越南与美国的贸易协议引发的分歧等等。 这些问题让美国看到了“分而治之”的机会,但杨荣文提醒,东盟如果分裂,最终只会沦为大国的附庸。 东盟国家为什么还愿意维持团结?杨荣文的回答很直接:不是因为感情,而是因为恐惧。他们不想再回到冷战那种被迫站队、被大国操控的状态。 正是这种恐惧,才推动了东盟内部的高频互动,比如官员家庭互访、跨国公务员培训等,逐渐形成一种超越国界的身份认同。 杨荣文还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如果现在必须选边,新加坡会选美国,但20年后,可能会选中国。” 这不是立场飘忽,而是一个现实判断。未来权力的天平向哪边倾斜,小国心里比谁都清楚。 对中国来说,理解东南亚的这种“平衡本能”非常关键。中国一直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从不附加政治条件,这一点和美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在节目中,张维为还提到朱镕基本人的一句承诺:“如果自贸区对东盟不利,我们可以重新谈。”这句话,体现的是一个大国的分寸感和责任感。 东盟国家的诉求其实很清楚,经济上希望从中国赚到钱,政治上又不想被绑死在中国战车上。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看似矛盾,实则是小国生存的必然选择。 信息来源:

0 阅读:1
碧瑶含烟柳

碧瑶含烟柳

碧瑶含烟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