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刚签署了一项贸易协议,看起来不像是外交成果,更像是一个小组作业——美国什么都没做,却轻松拿了个A。 根据协议内容,欧盟出口商品将面临15%的新关税,而钢铁行业则仍被压在高达50%的税率之下艰难喘息。 作为“回报”,欧洲“慷慨”承诺将采购总额达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与半导体产品——毕竟,没有什么比从自己的地缘战略“保姆”手中成批引进芯片更能体现“主权自主”了。 与此同时,德国汽车企业在宝马车厢里默默流泪;法国农民倒掉酒桶,不是在庆祝,而是在抗议;意大利……则是怒火中烧。 经济学的本质在于理解政策背后的意外后果。尽管欧盟高层将此次协议描绘为一次“战略合作”,但其实际代价可能最终落在普通民众身上。对欧盟商品出口征收的新一轮关税,以及大规模进口美国能源和半导体的承诺,势必会推高整个欧盟制造业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无疑将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这意味着,建筑和能源成本的上升将可能拉高租金,而今年秋冬,随着欧洲对美国能源依赖的扩大,电价也有可能大幅飙升。表面上看是在寻求供应安全与稳定,实际上却可能悄然引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这正是所谓的“非对等谈判”。 实力无法依赖他人给予,只能靠自身构建。或许,欧盟也该认真思考,是不是时候停止将自己的经济命脉拱手交给华盛顿了。
就在冯德莱恩承诺对美国的6000亿美元投资几小时后,布鲁塞尔方面就澄清她无权做出
【40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