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大的败笔之一就是没有灭了中亚的浩罕国。浩罕国收留准部和和卓叛乱分子残余,名为藩属,实则对清朝阴奉阳违,难道乾隆不知道吗?俗话说“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对待这些叛乱分子,就应该“宜将剩勇追穷寇”。“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果乾隆真有魄力,能够像当年汉武帝那样不远千里灭大宛那样灭了浩罕,清朝何至于有后来的不平等条约《浩罕协定》、张格尔叛乱、阿古柏伪政权等麻烦?乾隆到底是没有能力还是不想 乾隆不是不知道浩罕的小动作。平定准噶尔后,他派去新疆的官员早就递过密折,说浩罕国王收留了大小和卓的侄子,还偷偷给这些叛乱残余提供粮草,甚至在喀什噶尔一带安插眼线。那时候乾隆刚打赢大小和卓之战,清军在新疆的驻军超过三万,伊犁将军兆惠是出了名的猛将,真要打浩罕,未必打不下来。 可他算了笔账,这笔账让他下不了决心。浩罕国在葱岭以西,全是戈壁沙漠,清军要过去,粮草得从甘肃、陕西调,运一趟就得耗掉半年军饷。乾隆朝的军费,光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就花了七千多万两白银,相当于国库三年的收入。晚年的乾隆看着账本直皱眉,他要修圆明园,要办千叟宴,还要维持对西藏、蒙古的控制,实在不想再为一个偏远小国动刀兵。 更重要的是,浩罕没撕破脸。它每年派人来北京朝贡,送来的骏马、玉石虽不值钱,却捧着“天朝上国”的架子,说“永远臣服大清”。乾隆最吃这套,他要的是“万国来朝”的面子,只要浩罕不公开反清,收留几个叛乱分子,在他眼里不过是“蕞尔小国的小伎俩”。他跟军机大臣说:“只要新疆安稳,让他们得点小利无妨,真要打过去,占那片不毛之地,徒增百姓负担。” 他不是没能力,是不想打破“守成”的平衡。汉武帝灭大宛,是为了夺汗血马巩固骑兵,更是为了打通西域商路;可乾隆时期,清朝的核心利益在蒙古、西藏和内地,中亚贸易对朝廷来说可有可无。浩罕商人在喀什噶尔做买卖,每年给清朝交的商税不过几万两,乾隆觉得“留着他们,还能牵制中亚其他部落,免得一家独大”。这种“以夷制夷”的想法,让他对浩罕的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他没算到人心会变,国力会衰。浩罕国王看着清朝驻军逐渐缩减,新疆官员越来越贪腐,胆子慢慢大了。嘉庆年间,浩罕就敢跟清朝叫板,说“要在喀什噶尔设商头,管理所有中亚商人”;到了道光朝,张格尔带着浩罕支持的兵马入侵新疆,清军花了七年才平定,耗银超过一千万两——这比当年乾隆若出兵浩罕的花费,多了不止十倍。 有人说乾隆太保守,可换个角度看,他的决策藏着清朝的软肋。清朝是农业大国,对草原、沙漠的控制成本极高,新疆能守住已经不易,再往西扩张,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口和资源支撑。汉武帝灭大宛后,靠的是西域都护府和持续移民,可清朝在新疆的移民到乾隆晚年才不过几十万,连维持驻军都吃力,哪有底气再占浩罕? 真正的问题不在“灭不灭”,而在“管不管”。乾隆打赢新疆后,只想着用军事威慑和朝贡体系维持表面和平,却没建立稳定的治理机制。地方官员勾结浩罕商人牟利,对和卓残余的活动视而不见,甚至瞒报朝廷。等到张格尔叛乱时,清军发现新疆的驿站、军粮库早就被蛀空了——这才是后来麻烦的根源,不是没灭浩罕,是没守住自己的根基。 乾隆的“不想”,本质是对帝国扩张边界的清醒,却也是对治理细节的疏忽。他以为“天朝威严”能镇住一切,却忘了再好的战略,也架不住底下人敷衍塞责。后来的《浩罕协定》、阿古柏之乱,表面是浩罕的挑衅,实则是清朝国力衰退、治理失效的连锁反应。若乾隆当年真灭了浩罕,没有后来的麻烦?恐怕未必,一个失去制衡的中亚,说不定会冒出更棘手的势力。 历史从没有“如果”,只有藏在决策背后的现实逻辑。乾隆的选择,是盛世顶峰的守成,也是王朝由盛转衰的伏笔。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光绪但凡有嘉庆一半的耐心,大清也不至于亡的那么快。嘉庆可是个狠角色,但凡乾隆活
【8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