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指出钱学森的方程推导有误,没想到竟然收到回信,钱学森在信中回复:“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
1964年,新疆一小伙子给钱学森写信,信中指出钱学森的方程推导有误,没想到竟然收到回信,钱学森在信中回复:“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 这事儿得从1964年说起。那时候,中国的科研圈子里,钱学森已经是神一样的人物。他是航天事业的大佬,导弹项目的领头羊,论文发表出去那都是金字招牌。可就在这年1月,一个叫郝天护的小伙子,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宿舍里,盯着《力学学报》上钱学森的一篇关于土动力学的论文,皱起了眉头。 郝天护不是什么大牛,那会儿他也就是个对力学着迷的年轻人。白天在农学院干活,晚上就啃书本,琢磨公式。他发现钱学森论文里有个方程推导不对劲,逻辑上好像卡住了。他没多想,提起笔就给钱学森写信,把问题一条条列出来。信寄出去,他也没抱啥希望,毕竟对方是科学泰斗,谁会搭理一个无名小卒呢?
结果,3个月后,郝天护收到了一封回信。信封上写着钱学森的名字,他估计都懵了。打开一看,钱学森不仅回了信,还语气和蔼地说:“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这使我很高兴。”这态度,搁谁身上不意外?要知道,那时候钱学森忙着导弹项目,日理万机,居然抽空回信,还这么谦虚。 钱学森在信里承认,自己的推导确实有疏忽。他没摆架子,也没找借口,反而鼓励郝天护把发现写成文章发表。这事儿传出去,简直成了科学界的传奇。一个普通青年挑出了大咖的错,大咖还亲自点赞,这剧情反转得太抓人了。 说到这俩人,得简单介绍下。郝天护,1964年时不过二十多岁,在新疆农学院混日子。他不是什么天才,但对力学有股钻劲儿,喜欢自己琢磨。后来,他靠着这股劲头,一步步成了东华大学的固体力学教授,算是苦尽甘来。 钱学森就更不用说了。1911年出生,上海人,1935年去美国留学,跟着冯·卡门学火箭科学,成了国际知名的专家。1955年回国后,他一手打造了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到1964年,他已经是国家级的科学大牛,地位高得不得了。可就是这么个大牛,却对一个小伙子的质疑虚心接受,这胸怀真不是盖的。
钱学森的回信,对郝天护来说不只是鼓励,简直是人生转折点。他按钱学森的建议,把发现整理成论文发了出去。这篇文章虽说没掀起啥大浪,但对他个人来说,算是正式踏进了学术圈。从那以后,他对科研的热情更足了,慢慢在力学领域站稳了脚跟,最终成了教授。 对钱学森来说,这事儿也没白忙。他后来继续搞航天,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震惊世界。这封信虽是小插曲,却让人看到他不只是技术牛,更有科学家的风度。这故事传开后,成了激励后辈的经典案例。 这事儿为啥到现在还让人津津乐道?不光是因为钱学森回信这情节够戏剧化,更因为它透出了一种科学精神。啥精神?就是追求真理,不怕犯错,也不怕被质疑。钱学森是大牛,但他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反而对一个小伙子的意见照单全收。这种态度,现在想想都觉得难得。 现在是2020年代了,科研环境跟1964年差得远了。项目多,竞争大,发表论文得抢时间,团队合作也比个人单干常见。这种情况下,钱学森那种谦虚、包容的态度还能不能吃得开?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科研太功利了,谁还管你提意见对不对,先把成果抢到手再说。 但换个角度想,这种精神其实更重要。科研要是只顾着出成果,不敢质疑、不敢认错,那不就成流水线了?钱学森和郝天护的故事提醒我们,不管时代咋变,真理永远是第一位的。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