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通信员在望远镜镜头中,在阵地前沿看到6头牛,有人在匍匐驱赶牛群,仔细一看竟然是失踪的班长许明习,连长生气地要处分他,许明习却说:我要把赶回的六头牛带回去,至于如何处理我,我不在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今天南疆的边境线上,林子里和村寨旁,生活着一群特殊的牛,当地人管它们叫“福牛”。 而这些牛的祖上,每一头都牵扯着一个几十年前的故事,一个关于承诺、责任、血性和温情的故事...... 这事儿,得从1984年7月12日说起,那天,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51高地,战斗打得正激烈,三班班长“许明习”,在带队反冲锋时被子弹击中,当场牺牲。 战友们清理他的遗物时,从他上衣口袋里掉出一张被汗水浸透、磨得发毛的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六户人家的详细地址,连门牌号和邮编都清清楚楚。 谁都不知道这张纸条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许明习牺牲的消息传回后方,这六户人家——全都是烈士家属——竟不约而同地为他举行了祭奠。 远在安徽颍上县的王大娘,更是把家里那头老牛牵到村口,朝着南疆的方向,默默站了三分钟。 一个前线士兵,六户烈士家属,还有那头老牛,这中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时间再往前倒一点,回到1984年许明习牺牲前不久,南疆前线的一个观察哨里,通讯兵李刚正用望远镜盯着对面。 突然,他发现了一件怪事:六头黄牛正慢悠悠地朝着我方阵地晃过来,离得不过两百米,更怪的是,牛屁股后面还跟着一个人,正手脚并用地匍匐前进。 李刚赶紧报告连长,连长拿过望远镜一看,火气“噌”地就上来了——那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正是“失踪”了三天的三班班长许明习! 原来,这三天部队上下都快急疯了,以为他被越南人摸走或者踩了地雷,正准备派人冒死渗透进去找他,可谁能想到,他竟然灰头土脸地赶着六头牛回来了。 面对连长的劈头盖脸的训斥,许明习一句话也不辩解,脖子一梗:“连长,处分你记不记,这六头牛我今天必须带走!” 后来团长都给惊动了,他还是那副“不知好歹”的样子,话说得更绝:“团长,我认罚,破坏纪律我认了,但这牛,必须跟我走!” 一个兵,还是个班长,怎么敢这么跟团长叫板?他图什么呢? 这得从许明习的过去了,早在1980年的罗家坪大山战役中,他就是个英雄,当时他带尖刀班穿插,双腿被炸伤,硬是咬着牙带领全班拿下了高地,立下一等功,人送外号“孤胆英雄”。 可那一仗打下来,他带的三班,十三个人牺牲了,作为班长,他亲手整理了每一位战友的遗物,后来他发现,牺牲的战友里有六户是农村的,穷得叮当响,家里连头耕牛都没有。 当时的烈士抚恤金是八百块,许明习专门打听过,一头能下地的壮年耕牛,市面上得卖一千二到一千五,这意味着,烈士家属就算拿到了全部抚恤金,也换不来一头牛。 家里没了壮劳力,再没有牛,这日子怎么过?地还种不种了?这件事,就像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了许明习心里。 毕竟,钱有花完的一天,可牛能下崽,能耕地,那才是一家人的活路。 从那时起,他就揣着这份责任,也揣着那张写着六个地址的纸条,到了南疆前线,他发现一个机会:越南兵常常赶牛进雷区,用它们趟雷。 他悄悄观察了好几个月,发现这些牛很聪明,总是在雷区边缘打转,很少真踩上去。 终于,他等到了一个机会,那天夜里,趁着越军又来赶牛探雷,他借着夜色掩护,一个人悄悄绕到牛群后方,凭着对地形的熟悉,花了将近六个小时,硬是匍匐着把六头牛一点一点引进了我方安全区。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团长张又侠听完许明习的解释,勃然大怒变成了长久的沉默,一个在前线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战斗英雄,心里装的不是军功章,而是牺牲战友家里那几亩地。 最终,团长把记过处分改成了警告,还破例动用后勤力量,把这六头“缴获”来的牛,送到了安徽、河南等地的六户烈士家中。 许明习用自己的方式,替牺牲的战友尽了最后一份心,他也许不善言辞,却比谁都明白,对于那些失去顶梁柱的农家来说,一头能干活的牛,比八百块钱实在得多,也温暖得多。 如今,橡胶林绿了南疆,而那些“福牛”的后代,还在各个村庄繁衍,它们不会说话,却活成了一座座无言的纪念碑。 在军纪与人情之间,许明习的选择或许有些“出格”,可这份超越了纪律的担当,不也正是中国军魂最滚烫、最有人情味的那一部分吗? 【信源】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孤胆英雄许明习 许明习牺牲三十周年祭2014-05-23
1984年,通信员在望远镜镜头中,在阵地前沿看到6头牛,有人在匍匐驱赶牛群,仔细
虎皮芳草潭
2025-07-29 07:15: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