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7-29 03:27:52

1988年,江西一处考古现场发掘出一具女性遗体,考古学者小心地揭开她的衣物时,竟发现遗体下身有一个神秘的肉块,旁边还缠绕着三条素色的罗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考古队赶到现场后,从墓志铭确认这是南宋淳熙年间的墓葬,墓主人姓周,生于1138年,卒于1175年。 打开内棺的瞬间,在场的考古人员都愣住了。棺内的女性遗体保存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皮肤仍有一定柔韧度,头发保持着原有光泽,四肢关节还能小幅度活动。 更特别的是她的着装,上身穿着一件淡黄色绢质抹胸,外罩薄纱褙子,下身却是一条开裆的素色绢裤。腰部缠绕着三条宽约五厘米的罗带,带子上有明显的褐色印记。 经过仔细清理,考古人员在遗体下腹部发现了一块组织样本。送检后确认是子宫组织,结合罗带上检测出的血液成分,基本可以判定周氏死于分娩过程中的大出血。 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数量达到708件,包括各类丝织品354件,金银器皿89件,漆器45件,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套完整的四季服饰,从夏季的轻纱到冬季的棉袍一应俱全。 在周氏右手中,考古人员发现她紧握着一枝已经干枯的桃枝和两个用竹叶包裹的物品。打开竹叶,里面是两个已经碳化的粽子。墓志铭记载她去世于五月初六,正是端午节后第二天。 周氏的身份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墓志铭上刻着“安人周氏”,这是宋代对官员正妻的称呼。但查阅她丈夫吴畴的族谱,却发现他的正妻另有其人,周氏只是侧室。 这个矛盾在出土的一份书信中找到了答案,信中提到,周氏原本是吴家买来的歌姬,因才貌出众被吴畴纳为妾室。 婚后她为吴家生育了两个儿子,深得家族认可。正妻去世后,她实际承担了主母的职责。 宋代女性的生育风险极高,根据出土医书记载,当时接生主要依靠稳婆的经验,遇到难产往往束手无策。富贵人家会准备各种药材,但真正有效的急救手段几乎没有。 周氏墓的防腐措施相当考究,棺材内壁涂有厚达两厘米的松香层,棺材四周填充了大量石灰和木炭。 最特别的是在遗体口中发现了少量汞化合物残留,这在宋代是一种昂贵的防腐材料。 随葬的衣物反映了宋代女装的特点,那件引人注意的开裆裤并非特例,而是当时女性的常见内衣款式。外穿的褙子领口极低,这种穿法在宋代上层社会相当流行。 出土的金银首饰做工精美,其中一支凤钗重达128克,上面镶嵌了36颗珍珠。还有成套的耳环、手镯、戒指,总重量超过两斤。 墓中还发现了周氏的画像,画中的她约二十多岁,面容清秀,梳着当时流行的双鬟髻。旁边的题词写着“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看来她确实是个才女。 吴畴为妻子准备的陪葬品中,有不少体现了个人情感的物品。一个小木盒里装着几十张便笺,上面写满了诗词唱和。还有一套精装的《诗经》,扉页上有周氏的亲笔批注。 考古人员在墓室角落发现了三个小陶罐,里面装着已经碳化的食物残渣。经鉴定是糯米糕、蜜饯和肉干,都是保存期较长的食品。宋人相信亡者在另一个世界也需要进食。 周氏去世时只有37岁,正值盛年。从墓志铭的记载看,这是她第三次怀孕。前两个孩子都平安出生,这次却遭遇不测。当时她已经怀孕九个多月,眼看就要临盆。 那三条染血的罗带很可能是临时的止血措施,宋代医书中确实记载过用布条压迫止血的方法,但对产后大出血这样的急症,作用十分有限。从现场情况推测,家人曾经尽力抢救。 墓葬的规格明显超出了侧室的标准,不仅墓室面积达到40平方米,还有精美的砖雕装饰。这种待遇通常只有正妻才能享有,说明周氏在家族中的地位确实特殊。 1990年,这具女尸被送往北京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专家通过X光检查发现,她的骨盆确实比正常偏窄,这可能是导致难产的原因之一。第三胎的胎位也可能不正。 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因,除了防腐措施得当,还与德安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墓葬所在地土质呈弱碱性,地下水位较低,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 这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女性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服饰到首饰,从书籍到食物,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一个宋代女性的日常。她不仅仅是历史记载中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喜好和才华的鲜活生命。 如今,周氏的遗体和部分随葬品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前来参观,人们透过玻璃罩,仿佛能看到八百年前那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看到她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

0 阅读:5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