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艘航母,10万吨级平台,4台燃气轮机,可能有多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海军一直以稳健的节奏推进航母计划,先从改装苏联遗留的“瓦良格”号起步,打造出辽宁舰,之后在该基础上设计建造了国产山东舰,完成了从仿制到自主建造的初步转型。 这两艘航母均采用滑跃式甲板设计,排水量在六万吨级左右。虽然成功解决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实际使用中也暴露了不少短板。 由于无法使用弹射器,舰载战斗机无法满载起飞,导致作战半径不足、打击力受限,舰载预警机的数量与效率也难以保障。 这一问题在福建舰上得到了重大突破。这艘排水量超过八万吨的航母首次配备了三部国产电磁弹射器,可使歼-35等隐身舰载机实现满油满弹起飞,空警-600等固定翼预警机也能顺利升空,极大提升了整个航母编队的信息感知与控制能力。 然而,福建舰作为技术跨越的代表,其设计仍被视作过渡性平台,主要任务是验证电磁弹射等关键技术。由于舰体布局受限,其第三部弹射器与舰载机等待区存在功能重叠,高强度作业下可能出现调度干扰。 同时,只有两部升降机在高频次的战机调运中略显不足,影响了航母高节奏运作的潜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第四艘航母的设计目标就相当明确。其不仅需要继承福建舰的先进技术,还要解决其运行瓶颈。 一艘接近十万吨的超级航母几乎成为共识,甚至有消息指其满载排水量可能冲击十二万吨,直接对标美国“福特”级航母。 在平台设计上,它将采用更为宽广的飞行甲板,后置式舰岛设计,有效提升舰载机的出动效率与指挥功能的独立性。 最关键的是,新一代航母可能配备四部电磁弹射器和三部升降机,真正实现高效调度与连续出动能力,构建出成熟可复制的现代化航母作战体系。 而在各方关注的平台尺寸逐步清晰之际,这艘新航母的“心脏”问题才是真正决定其作战潜力与技术高度的核心议题。 在动力系统的选择上,当前存在三种主要猜测:延续蒸汽轮机、使用燃气轮机,或迈向核动力。其中,四台燃气轮机的说法最具争议性。 一方面,燃气轮机具备体积小、响应快、启动迅速等优点,曾被广泛应用于英国“女王”级航母及意大利、印度的中型航母。 但问题也非常突出:排烟系统庞大、需要大量舰岛空间安置进气道与烟囱,必然侵占飞行甲板空间,导致舰岛结构复杂、甲板运作受限。 英国航母为了容纳这些排烟系统甚至采用了双舰岛设计,但这种布局虽独特,实际运作中却效率并不理想。 以中国海军当前对航母功能性的追求而言,四台燃气轮机同时装载在一艘十万吨级航母上,不仅在空间配置上几乎不可行,也与打造高效飞行甲板和后置舰岛的目标相冲突。 更何况,燃气轮机的燃料消耗大、续航力不足,对远洋战略部署存在明显短板。因此,这一动力配置被普遍认为是媒体夸张炒作下的伪命题,不具备现实落地的技术与战术基础。 相比之下,继续采用蒸汽轮机显得稳妥得多。辽宁舰、山东舰以及福建舰都使用蒸汽轮机,这套系统早已形成完整的设计、建造、维修和保障体系,一旦延续使用,可以大幅降低新航母的技术风险和维护成本。 不过,蒸汽动力依然存在能效低、机械复杂、加速缓慢等老问题,且在面对高强度远洋部署任务时,限制了舰队的机动性能与持续作战能力。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核动力方案逐渐成为第四艘航母最具战略价值的选择。回顾美国航母的发展,从“企业”号到“尼米兹”级再到“福特”级,核动力航母早已成为美军全球投送体系的核心平台。 法国的“戴高乐”号也使用核动力,在实战部署中展现出优越的自持力与作战持续性。核动力航母具备的高航速、长续航、低补给依赖、空间利用效率高等特点,正契合中国海军未来走向远洋作战、长期驻泊、快速反应的战略需求。 近年来,中国在核动力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多个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核潜艇领域积累的技术成果正逐步向水面舰艇延伸。 有分析指出,中国已经具备为航母开发适配的中型舰用核反应堆的能力,一旦技术与后勤保障体系成熟,采用核动力将具备完全可行性。 同时,核动力的应用也代表了舰艇设计、材料制造、系统集成等综合工业能力的跃升,对整个海军舰队现代化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当然,对于一艘开创新一代标准的航母而言,平台的成熟性和系统可靠性始终是首位的考量。在尚未全面验证核动力系统的性能与配套能力之前,使用成熟蒸汽系统过渡也未尝不可。 但从长远看,中国如果要打造具备全球部署能力的蓝水海军,核动力航母将是不可回避的必经阶段。
中国厉害,一下子造两艘航母! 据凤凰网信源披露,目前江南造船厂与大连造船厂同
【26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