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当众挖苦莫言:“虽然我们俩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不同的是,你是农民的儿子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7-28 21:20:19

杨振宁当众挖苦莫言:“虽然我们俩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不同的是,你是农民的儿子,我是教授的儿子。”,莫言的反击,让人佩服不已!

  在中国,有两位分量十足的人物,物理学巨擘杨振宁和文坛大家莫言。杨振宁的科学成就照亮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莫言的笔挖出中国乡土生活的深层肌理。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名字,在“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讲座上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成就相当、出身迥异的智者,是否有过“交锋”对话?   要说这两位成才之路,剧本截然不同。杨振宁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从小受熏陶,求学路顺遂,上的都是顶尖学府。三十五岁时,他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学术功底和理论思维仿佛天生适合搞学术。   反观莫言,起点极低。他出身农民家庭,童年饱受饥饿,小学五年级辍学,文化基础薄弱。但他未停止学习,他凭借字典学习,而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的基石。   起初写作是为谋生,后来无奈变为热爱。他的质朴真诚、泥土气和对人间百态的洞察都源于土地。那么,背景悬殊的两人看待创作的眼光会一致吗?   尽管人生轨迹不同,两位大师对“创作”的理解却相通。两个人都认为,要先热爱这项东西,然后才能深入学习,再后来才能钻研的更深。   谈到想象力,杨振宁提出科学需大胆“猜想”,并询问文学幻想是否有边界,莫言给予肯定回答。他认为文学幻想应植根现实,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这可能就是他们独特的魅力吧,即使出身,学历,见识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共鸣的。他们是惺惺相惜的。   然而,即使有这些创作哲学上的共鸣,当出身被摆上台面时,气氛还是变得微妙起来。   在一期知名的《开讲啦》节目中,杨振宁直接抛出一个刺耳问题,问莫言:“你我出身不同,我是大学教授之子,你是农民之子,共同站在诺奖颁奖台上,你感受如何?”这话本意可能是鼓励年轻人,证明出身不影响成功,但现场听来却像在“提醒”对方背景。   面对难题,莫言淡然一笑,以朴实语调回应:“我跟任何人都不一样,因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中国籍作家。”此回答精彩,绕开个人出身对比,提升格局至国家与民族层面,充满底气与自豪。莫言不避讳农民身份,称其为“根”,这份清醒让他在荣誉面前站稳。   私底下,这两位大师其实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都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身体力行地为国家做事。杨振宁晚年放弃美国国籍,回归清华大学,为中国物理学界培养人才。   莫言获奖后,也选择站上三尺讲台,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他们都清楚,人才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财富。   一个细节是,杨振宁将客厅最显眼位置留给莫言所写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落款“莫言学书”。杨先生接受采访提及此字时难掩欣赏与高兴。   这幅字概括了杨振宁学术生涯,饱含莫言敬意,象征着出身、领域不同的两位巨匠因对真理和艺术的追求而惺惺相惜。    他们的故事也给当代年轻人留下了思考。而节目的最后,两位先生以“青春”为题送给年轻人一句话。杨振宁送出的是“自强不息”,莫言送的则是“青春万岁”。   这两句话,或许就是对他们各自人生与共同精神的最好注解。一个是从优渥环境中不断自我超越,一个是从泥泞里挣扎出来高喊生命万岁。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无法定义终点,而对事业的热爱、对国家的赤诚,以及那份清醒的自我认知,才是成就伟大的共同底色。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李均

李均

6
2025-07-29 08:04

莫奸向美犹太国跪了

用户15xxx27

用户15xxx27

4
2025-07-29 15:02

杨振宁说我得奖是凭自己的真本事,你得奖是敌人需要你得奖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