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著名女外交官章含之因病去世,不久后,相关部门决定收回章家借住49年的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28 20:41:54

2008年,著名女外交官章含之因病去世,不久后,相关部门决定收回章家借住49年的老房并要求其女洪晃搬离,不料洪晃愤怒的表示,"腾房是刨了我的根儿”。 主要信源:(中新网——洪晃搬离外交部老宅 称“腾房是刨了我的根儿”;北方网——名门之后章含之因病去世(组图)) 2008年,外交家章含之去世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房屋风波。 她的女儿洪晃被要求搬出史家胡同51号四合院,这座宅院章家人已住了四十八年。 事件的根源在于房屋性质。 这院子始终是公房,属于国家财产。 史家胡同51号来历不简单。 抗战时期原本是抗日将领李树春的家宅,北平沦陷前还当过地下党联络点。 李将军当年在院里修了防空洞,盖过西式花房。 新中国成立后,花房改成会客室,1955年到1960年间又当外交部的接待处,招待过不少外国客人。 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把这院子批给章含之的养父章士钊老先生。 章士钊是文化名人,曾当过北大教授,在新文化运动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这四合院分给他们家时面积足有1200平方米,大小房间二十七间,按当时规矩属于部级干部待遇。 章家人虽然搬进来了,但房本上的名字始终是公家的。 章士钊自己都说,突然成了“有产的人”,心里还有点不踏实。 那年月组织派人把院子拾掇得利利索索,老房梁上1930年代的彩画、光绪年间挖的二十米深老水井都保留着,那口井一直用到1990年代。 正是在这座翻修过的四合院里,章含之从英语教师逐渐成长为外交官。 她在这里经历了特殊历史时刻。 给尼克松访华当翻译,后来还当上新中国第一位女驻英大使。 她女儿洪晃从小在史家胡同长大,院里的老槐树、青石板路都是童年的记忆。 1984年,北京市政府把这院子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墙头上挂了保护牌子。 可房子性质没变,章家人还是使用者身份,拿着房屋使用权证,房管部门的底档上写着这是“部级干部住房”。 变故发生在2008年章含之去世后。 当年9月,外交部正式通知洪晃搬家,给六个月期限。 补偿方案是另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再补55万块钱装修费。 洪晃当时就急了,她说这简直是“刨我的根”。 她拿出多年维修的单据,从1985年到2003年光大修就花了一百多万元。 平常换瓦补墙的小修补更没断过,家里专门有个文件袋装着这些票据。 洪晃较真不只是为钱,她气的是这房子承载着全家人的记忆,父亲章士钊晚年在这里整理过藏书,母亲章含之的联合国翻译稿、驻英大使时期的文件都收在东厢房铁柜里。 如今说搬就搬,半辈子的念想就要断了。 外交部态度也很明确。 按照机关事务管理局规定,这种公房使用者的亲属没有继承居住权资格。 洪晃还有美国护照,这就更不符合规定了。 工作人员说得清楚:“房子是分给章含之同志的,不是家族财产。” 双方谈不拢只能上法院。 2008年底这桩公案在北京东城法院开庭,洪晃的律师摆出几十张维修发票,证明当事人对房屋有实际投入。 但法院调查发现,房产底册上载明的管理单位始终是外交部行政司,从1960年起从未变更。 房管所档案里存着当年的分配通知,红头文件上明确写着“行政调配、个人无产权”。 最终法院认定房屋属于国家经租房性质,住户仅有使用权。 2009年初的调解书确认洪晃在半年内搬走,外交部则按方案补偿住房和现金。 后来查点时还发现意外收获。 章含之留在书房的文件堆里,夹着1972年接待尼克松的工作笔记,1982年中英谈判的翻译手稿,这些都被外交部档案馆收走了。 洪晃搬离史家胡同那年正好五十岁。 她把自己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搬到了798艺术区,办公室墙上挂着四合院的黑白照片。 她说每次路过史家胡同都不敢往里看,院门口那对石狮子还是她小时候骑过的。 而被收回的51号院在2009年开始大修,外交部专门拨了八百万元。 施工队拆开正房顶棚时,发现1930年代的彩绘保存完好,东厢房的砖炕、章士钊用过的书案都原样保留下来。 如今这院子挂上了文物保护的铜牌,定期开放参观。 讲解员总会指着西屋说:“这里以前是翻译家章含之的书房,当年她给毛主席当英文老师就住这儿。” 只是院里的老槐树还在,春天照样发芽,但树荫底下已经换了人间。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83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