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前脚刚从中国引进40架歼-35隐身战机和红旗-19反导系统,可后脚态度立刻来了个360°大转变,宣布对中国连铸坯材启动第二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 这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实藏着巴基斯坦被逼到墙角的无奈。要解开这个结,还得从印度那条河说起。 就在夏巴兹宣布调查前一个月,印度突然掐断了《印度河河水条约》。这条河可是巴基斯坦的命根子——全国八成耕地靠它浇灌。水一断,旁遮普等粮仓立刻遭殃:小麦减产、棉花枯死,农业GDP直线跳水,农民举着枯死的庄稼上街抗议,政府急得火烧眉毛。更狠的是,印度还搞“突然泄洪”,上游大坝一开闸,下游村庄转眼成汪洋,老百姓连哭都来不及。农业崩盘意味着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会引爆社会动荡,夏巴兹的政权根基都可能被撼动。 可救灾要钱啊!巴基斯坦外汇储备去年一度跌破30亿美元,连进口化肥的货款都凑不齐。钱从哪来?政府盯上了钢铁行业。这个选择看似突兀,实则必然。过去十年,中国钢材像潮水一样涌进巴基斯坦市场,连铸坯材占了进口量的六成以上,价格比本地货便宜15%左右。本土钢厂如Amreli Steels本就技术落后、能源成本高,被低价钢一冲,直接滑到破产边缘。钢铁协会警告政府:再不保护,5万工人马上失业!这对失业率已高达6.3%的巴基斯坦,简直是雪上加霜。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偏挑签完军购大单这个节骨眼动手? 这里面藏着两层算计。其一,反倾销税是“缓兵之计”。按WTO规则,日落复审能拖上12个月,这段时间足够本土钢厂升级设备或调整产能。其二,这是向中国递出的一张“谈判牌”。巴基斯坦心知肚明——中国刚交付价值百亿的歼-35和红旗-19,绝不可能因钢铁摩擦中断战略合作。夏巴兹政府这招“软硬兼施”,既安抚了国内企业,又能顺势向中国开口要“补偿”:比如在中巴经济走廊(CPEC)项目中优先采购巴方钢材,或转让连铸技术帮本土产业升级。 更深一层看,这场贸易风波还暴露了巴基斯坦“两头难”的困局。军事上,它必须紧抓中国这根救命稻草。就在7月,巴陆军元帅穆尼尔火速访华求援,因为上半年针对中方人员的恐袭暴涨39%。中方不仅承诺加强反恐协作,还提前半年交付歼-35战机——没有这些装备,巴基斯坦根本顶不住印度“阵风”战机和“烈火”导弹的威慑。可经济上,它又必须保住本国工业命脉。全国350家钢厂总产能仅600万吨,技术落后分散,实际年需求却高达800万吨。若放任便宜的中国钢涌入,本土产业链可能彻底垮塌,最终连CPEC的桥梁、港口都得高价买外国钢。 所以说,这轮反倾销调查绝不是“翻脸不认人”,而是巴基斯坦在极端压力下的自救策略。一边靠中国军力抵御外敌,一边筑起关税墙守护内政,像走钢丝般维持着脆弱平衡。对中国而言,短期出口利润虽受损,但长远看,军售和CPEC带来的战略收益远大于钢铁贸易的波动。真正的“巴铁”情谊,本就要经得起这般风雨中的磨合。
120万军人集体站队,中巴合体,莫迪听懂了吗?7月底,巴基斯坦陆军总参谋长穆尼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