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2年起,为建设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中一次就募得150万美元,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2年夏天,一位名叫司徒雷登的中年男子登上了驶往美国的轮船,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也不是富豪出身,只是一个为一所年轻大学奔波的校长。 这一年,是他开始十五年十次往返中美之间的起点,每一次出发,他都只带着一件行李、一摞讲稿和一个目标:为燕京大学筹钱。 那时候的燕京大学刚刚成立,实质上是汇文大学与华北协和大学的合并,这两所学校都已陷入困境,学生不足百人,教学楼破旧,教师流失严重。 接手后,司徒雷登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所完整的大学,而是一片资源匮乏的荒地,他没有退缩,决定亲自为学校的未来奔走,他明白,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再好的教育理想也无从谈起。 为了给学校找到一块合适的校址,他常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或毛驴,在北京西郊四处查勘,有一次,他听说陕西督军陈树藩在北京有一处大宅,便决定亲自去西安谈判。 陈树藩最终同意以六万大洋的价格转让那块地,还将其中两万元作为奖学金返还给学校,这笔交易让司徒雷登十分感动,也为燕大奠定了稳定的根基。 有了土地,还需要建筑,他邀请耶鲁大学建筑系的亨利·墨菲设计校园,墨菲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楼、宿舍和办公楼,到1926年,学校整体迁入这片新校园,燕园的雏形初现。 但校园再美,没有钱养不活老师与学生,从1922年开始,司徒雷登开始为筹款频繁往返中美之间,他走进美国的教堂、高中、大学讲坛,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他写信给基金会的理事,也在校友聚会中挨个介绍燕大的现状,他没有夸张,也没有编造,只是讲一个真实的中国教育故事。 在这段漫长的奔走中,有一次筹款特别值得被记住,他发动了当时规模空前的一次募捐活动,这次行动不仅得到了多家基金会和教会的支持,还感动了大量普通美国民众。 最终,他为燕大筹得了150万美元,在今天,这或许不算巨款,但在当时,这笔钱的价值相当于数百万工人一整年的收入,这是燕大得以腾飞的关键一步。 这笔资金被用来扩建校园、购买设备、建设图书馆和实验室,也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学者加入教学队伍,司徒雷登坚信,一所大学的根基不仅是砖石,更是师资。 他陆续邀请了赵元任、洪业、陈寅恪等国内一流学者来到燕园执教,也与哈佛大学建立联系,推动设立哈佛燕京学社,这个机构促进了中美学术的交流,也为燕京大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当时的燕京大学不仅外表庄严,校风也十分自由,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学术、参与社会活动,有学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也有人在校内组织学术讲座。 司徒雷登鼓励这种多元与参与感,他始终认为大学不是只有考试与讲义,更应承担社会责任,他曾说,一个学生不能只关心书本,更要关心国家和人民。 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后,司徒雷登走上街头,与学生一起抗议,他高举拳头,站在队伍前列,后来,全面抗战爆发,日军进入北平。 为了保护师生安全,他在校园内升起美国国旗,试图以中立国身份保全校产,他本人也因此被日军拘禁四年,但他从未放弃对教育的信念,出狱后,他第一时间回到学校,开始重建工作。 司徒雷登一生中没有子女,也没有积蓄,他年老后回到美国,生活清贫,没有退休金,也没有职务,他住在朋友家,靠接济度日。 1962年病逝前,他留下两个心愿:一个是归还中国总理赠送的明代花瓶,另一个是把他的骨灰葬在燕园,与妻子合葬,这个愿望直到多年后才实现。 今天,走在北京大学的燕园中,许多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那是一段历史的印记,也是一位教育家的心血结晶,司徒雷登的十次远航,不只是一次次跨越大洋的旅程,更是他用一生去完成的一项承诺。 他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也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150万美元只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奔波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青塔——燕京大学:一所几乎被忘却的世界一流名校
从1922年起,为建设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其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28 17:59:23
0
阅读:10
用户35xxx29
所以现在每年都为美国稳定的输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