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知青张援朝去看望干妹妹陈春玲,谁知,陈春玲红着脸说:“我这病,你娶我就好了!” 张援朝父亲听说后,板着脸说:“娶了她,你还能返城吗!” 2005 年的北京胡同,张援朝翻出一个铁皮盒,里面躺着半块发霉的红薯干,是 1972 年陈春玲塞给他的。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上面,像陕北窑洞的煤油灯光,一下子把他拉回那个黄沙漫天的午后。 1980 年深秋,张援朝带着陈春玲和她妈、弟弟走进北京的四合院时,陈春玲的蓝布褂子上还沾着陕北的黄土。 邻居趴在门框上看,说 “北京知青娶了个农村媳妇”,她攥着张援朝的手,指甲掐进他掌心,却笑得比谁都亮。 晚上挤在搭着木板的小屋里,她从包袱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本磨破的笔记本,第一页歪歪扭扭写着 “张援朝教”,最后一页是他的名字,被描了又描,墨色深得发蓝。 这笔记本是 1969 年开始写的。那年张援朝刚到陕北,陈春玲拎着半筐土豆闯进窑洞,辫子甩得像拨浪鼓:“我教你拾柴,你教我写字,中不?” 他教她写 “山”,她就拉着他去看真正的黄土山;教她写 “水”,她就带他找藏在石缝里的山泉。 有次他磨破了手,她把晒干的枣树皮烧成灰,拌着猪油给他抹,说 “我爹说这能长肉”。 晚上煤油灯噼啪响,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株努力往上长的庄稼。 1971 年秋收后,陈本义在打谷场宣布认张援朝当干儿子,陈春玲跑回家,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全煮了,剥好的蛋在他面前摆成一排,烫得她指尖发红。 他没舍得吃,偷偷塞回给她弟弟,却在转身时听见她跟她妈说 “援朝哥比北京的糖还甜”。 那天的星星特别亮,他躺在知青点的土炕上,摸着口袋里她塞的酸枣,酸得眯起眼,心里却甜得发慌。 1975 年的洪水来得凶,张援朝在洪水里捞集体的粮食,看见陈本义被卷走时,手里还举着生产队的账本。 陈春玲抱着弟弟跪在泥地里哭,她妈晕过去三次,张援朝突然抓住她的手,在她耳边说 “我娶你”。 回北京的信寄出去,父亲的电报三天就到了,只有五个字:“你要毁了自己?” 他把电报揉成球,扔进灶膛,看着火苗舔舐着纸团,像烧尽了所有犹豫。 1976 年开春,陈春玲穿着自己缝的红棉袄,领口绣了朵山丹丹。张援朝的衬衫是借的,袖口磨出了毛边,可给她戴红绸花时,手稳得很。 拜堂时她妈拉着他的手,塞给他个银镯子,说是陈本义早就打好的,“他说你是个靠谱的娃”。 院子里的老槐树刚发芽,陈春玲的辫子上别着槐花,笑起来露出小虎牙,比树上的花还俏。 后来的日子像陕北的山路,坑坑洼洼却走得踏实。陈春玲在街道工厂学做布鞋,手指被针扎得全是小洞,却把第一个月工资全给了张援朝的妈买营养品。 张援朝在汽修厂当学徒,晚上给她读报纸,她总在 “返城政策” 几个字上停留很久,突然说 “不回也行,陕北的窑洞我住惯了”。他没说话,只是把她的手包得更紧。 1990 年儿子考上西安的大学,送站时陈春玲往他包里塞了袋陕北的红枣,跟当年塞红薯干给张援朝时一模一样。 女儿后来进了公交公司,每次开家长会,都骄傲地说 “我妈是陕北来的,字写得比谁都工整”。 2005 年全家回陕北,陈春玲站在当年的窑洞前,摸着墙上模糊的字迹 —— 那是她学写的 “家” 字,笔画歪歪扭扭,却把张援朝和她的名字圈在了一起。 张援朝把那半块红薯干放回铁皮盒,陈春玲端着洗好的苹果走进来,鬓角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光。 “想啥呢?” 她递给他一块苹果,像当年递酸枣那样自然。他咬了一口,甜津津的,忽然明白父亲当年不懂,有些选择看似困住了脚步,实则踏稳了一生。
1972年,知青张援朝去看望干妹妹陈春玲,谁知,陈春玲红着脸说:“我这病,你娶
有意义的旅行
2025-07-28 12:31:34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