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金正恩动手,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悬赏700万美元。 悬赏由美国国务院主导,名列“正义奖励”项目下。这不是新东西,早在多年前就用来追缉恐怖分子、黑客头目与跨国犯罪组织。这一次,焦点落在了朝鲜。 美方直接开价,悬赏500万美元征集有关朝鲜“Lazarus Group”等黑客团体的情报。这些组织名义上不归军方管理,但与朝鲜国家安全部有密切联系,参与攻击银行系统、勒索比特币、破解加密交易平台。目标遍布全球,手段专业,堪比军事单位。而美方判断,这类攻击背后,有极其明确的国家支持。 他们不是普通黑客,是披着平民外衣的“信息部队”。通过伪装身份、虚构简历,他们在中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地设点,远程遥控全球攻击。他们盯上银行服务器,破解安全协议,远程转账,然后在虚拟币中洗白。行动迅速,撤离无痕,一度令FBI与CIA头痛不已。 而背后真正的命令源头,很可能来自平壤。 美国不是第一次对朝鲜黑客下手。早在2014年索尼影业遭攻击事件中,FBI就公开将矛头指向朝鲜。而之后几年间,来自朝方的网络攻击数量激增。目标不再局限于影视娱乐,还包括金融系统、电网、军事指挥中心模拟平台。 尤其在朝鲜核试临近、美朝对峙加剧的背景下,这类网络袭击几乎可以被看作“非对称战争”的一部分。武器未必是导弹,电脑键盘也能掀起风暴。 美国情报机构从多个追踪平台锁定关键人物:有人常驻越南胡志明市,有人频繁活动于新加坡与香港之间,还有一名被确认曾借助虚假身份短暂在日本停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受命于朝鲜国家安全机构,具体听命于总政治局某个加密部门。 而这一次,美国祭出“悬赏利器”,背后另有深意。并非突然“动手”,而是系统性地收网。一旦悬赏公开,这些人几乎寸步难行,哪怕再隐蔽,也会被眼线与全球金融系统追踪系统一点点锁定。每一笔交易、每一次登录,甚至一个币圈交易ID,都可能成为破绽。 但为何不是金正恩本人? 这是关键。美国清楚,直接将国家元首列为“追缉目标”是高度敏感操作,可能引发外交连锁反应。而将矛头对准“第二层人物”,既可施压,也不至于彻底摧毁谈判基础。打蛇不打头,而是打它的筋骨。 从战术上看,这一策略更像是一场围猎。不是正面交锋,而是层层收缩、精准打击,让外围系统先崩塌。一旦朝鲜黑客网络被斩断,朝鲜外汇与情报体系将遭受严重打击。毕竟,在当前重重制裁下,网络攻击几乎成了平壤唯一能换取美元的渠道。 美国此举,也在对冲一个现实风险:朝鲜越来越依赖数字攻击来弥补物理劣势。现实中打不过,那就上网虚拟作战。从防疫物资到疫苗数据,从国际组织到个人银行账户,无一不在朝鲜黑客目标列表中。去年FBI曾发布警告,指朝鲜黑客已经渗透至美国多家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数据库,意图获取制药公式与新冠疫苗关键技术。 而美国开出的悬赏金额不断水涨船高,目标名单也越来越接近核心。金正恩虽然未被直接点名,但其网络战策略早已暴露。打击网络部门,就是在切断他的“数字臂膀”。 但这也引出另一个问题:如此公开悬赏,真能奏效吗?朝鲜黑客惯用虚拟身份,长期藏身无国籍地带,是否真能被诱捕? 美方的逻辑是“链条截断”。不是期待一夜擒人,而是通过全球合作压缩生存空间。从国际银行系统入手,冻结交易;从云服务平台下手,封锁IP;再从VPN和币圈平台着手,诱出幕后操控者。这是一场耐力战,也是一场信息战。 更重要的是,美国此举发出明确信号:黑客不再是小角色,而是主战场。数字战就是地缘战,不分前后,不分平战。 这场战争,已经开始了。没有硝烟,但满屏红字。没有战壕,却处处埋雷。而当美国悬赏的名单越来越长,金额越来越高,我们也能看清一个趋势——全球对网络战争的警觉,已进入实战阶段。 所以,表面是“悬赏700万美元”,背后是多线联动,是战略清洗,是一次看不见的斩首行动。金正恩或许未被直接点名,但他布下的数字暗网,如今正在被一寸寸撕开。每一笔转账、每一次跳板、每一个匿名账户,都可能成为压垮链条的那根稻草。 局已经布好,猎人出发了。现在就看,这场看不见的战斗,最后谁会真正裸露在光下。
美国对金正恩动手,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悬赏700万美元。 悬赏由美国国务院主导,名
古往剖析所
2025-07-28 11:10: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