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金买艘废船,打开舱门后发现赚翻了。就算是一艘啥也没有的破船,我们也要买,面对外界数不清的嘲笑声,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瞬间“值回票价”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这艘名为墨尔本号的退役航母,历经波折,从澳大利亚被拖拽到广东中山港时,它在中国大地上引发的,首先是民众的好奇与震撼。 在那个猪肉才卖一块八一斤的年代,想上船看一眼这个大家伙的门票,竟然要价3块钱,但前来参观的人群依旧络绎不绝,前后超过万人。 对于当时的普通中国人来说,航母是一个只存在于新闻和想象中的庞然大物,能亲眼见到、亲手摸到,本身就是一件足够吹嘘许久的大事。 然而,对于另一群人,中国的海军专家和工程师们,这艘船的意义则完全不同。 当他们登上这艘满身锈迹、看似已被掏空的巨舰时,一场细致到近乎苛刻的解剖开始了。时任海军军官的张召忠后来回忆,他们这些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打着手电筒,钻进那迷宫般、足有十几层楼高的船舱内部。 当时没人知道弹射器长什么样,甚至连甲板上的鞭状天线是干什么用的都一头雾水。但正是这种一无所知,才激发了最原始、最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一个舱室一个舱室地测绘,一块钢板一块钢板地分析,试图从这具钢铁骨架中,窥探现代航母的建造逻辑和设计哲学。而真正的惊喜,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 当专家们在船体深处,发现那套被澳大利亚人遗留下来的蒸汽弹射器、拦阻索和菲涅尔透镜助降系统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这三样东西,正是固定翼舰载机在航母上实现高效起降的三大法宝,也是当时西方国家严格封锁的核心技术。 这已经不是值回票价那么简单了,这简直是天上掉下了一部活的、立体的、可以反复拆解研究的绝密教科书。 为什么我们非要执着于买一艘废船?这要从我们望眼欲穿的航母梦说起。 中国对航母的渴望,可以追溯到更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将军在访问美国时,第一次踏上了美军的航母。 看着那宽阔的甲板上,战机如猎鹰般呼啸起降,他内心的震撼无以言表。回国后,他立下誓言:“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然而,造航母谈何容易?它不是简单地把军舰放大,而是一个集冶金、机械、电子、航空、材料科学于一体的庞然大物。 我们当时缺的不只是钱,更是技术、经验和方向。我们甚至不知道一艘现代航母的内部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子,钢材该用哪种标号,甲板需要多厚才能承受舰载机降落的巨大冲击力。 在这种背景下,墨尔本号的出现,照亮了我们摸索的黑暗。它虽然是一艘轻型航母,并且是英国在二战时期设计的巨人级,但它在卖给澳大利亚后,经历了美国技术的现代化改装,加装了蒸汽弹射器和斜角甲板。 这使得它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研究样本,既有英联邦的设计思路,又有美式的核心技术。 对墨尔本号长达十余年的研究,让我们第一次系统性地搞懂了现代航母的骨骼与血肉。 这艘船最终被拆解,但它身上获取的宝贵数据、测绘的图纸以及培养的一批科研人才,却成了我们航母事业最原始的火种。 这颗火种很快就等来了燎原的机会。 1998年,我们通过一家澳门公司,从乌克兰手中买下了另一艘更庞大、但尚未完工的航母,瓦良格号。 这艘船的归国之路同样充满坎坷,但在它抵达大连港,开始漫长的改装工程时,当年从墨尔本号身上学到的一切,都派上了用场。 如何铺设复杂的管线?如何规划舱室布局?如何修复受损的结构?许多难题,都在那十几年的积累中找到了答案。 2012年9月25日,当瓦良格号以辽宁舰的全新身份,正式交付海军时,那些曾经嘲笑我们买废船的声音,早已烟消云散。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但辽宁舰只是一个开始。它更像一个试验和训练平台,为我们培养了第一代航母舰员和舰载机飞行员,验证了航母编队的作战模式。真正的飞跃,发生在这之后。 2019年12月17日,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它在辽宁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优化和改进,无论是舰载机搭载数量、出动效率还是作战能力,都有了质的提升。 从买到改再到造,中国海军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的路。 而我们的脚步并未停止。2022年6月17日,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这艘舷号18的巨舰,直接跳过了蒸汽弹射,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已经追赶到了世界最前沿的水平。 从当年那艘花3000万美元买来的废船,到如今拥有三艘航母、迈入三航母时代的海军强国,这条路我们走得踏实而坚定。 信息来源:华西都市报.中国航母史(四):购买退役航母 成启蒙样本 #MCN双量进阶计划#
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金买艘废船,打开舱门后发现赚翻了。就算是一艘啥也没
历史奇幻角
2025-07-28 10:56: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