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一个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总共才1条枪,不料短短4年,这个参谋就把队伍壮大了百倍,4年时间就扩充了800余人!
1941年1月,皖南的天空被血色浸透。新四军遭遇重创,主力被迫转移。
硝烟未散,一个艰巨的任务压在了战士刘奎肩上,上级命令他留在皖南,坚持斗争!
刘奎没犹豫,可当他问“留哪支部队”时,答案让他心头一沉:只有两个伤员,李建春和黄诚。
三个人,两条伤腿,外加刘奎自己,这就是全部家当。
枪?只有刘奎腰上别着的那一支。这仗怎么打?老百姓眼里,新四军主力都撤了,这片天,塌了。
没枪没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刘奎没被吓倒。他带着两个行动不便的战友,一头扎进皖南的深山老林。
白天,他们像影子一样隐蔽;夜里,刘奎就摸黑下山,钻进那些曾经帮过新四军的老乡家里。
他一遍遍地说:“新四军没走光!还有人!咱们的队伍还在!”嘴皮子磨破了,好不容易说动了五个胆大的后生。
可人家一听:“枪呢?没枪咋跟鬼子干?”刚燃起的火苗,眼看就要被冷水浇灭。
枪!成了生死线。刘奎想起那些被放弃的秘密情报站。
他带着人,像寻宝一样摸过去,在一堆破烂里翻找。
老天爷这回开了眼!他们真翻出些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的“废铁”。
队伍里有个后生,以前摸过机器,他眼睛亮了:“能修!”几个人猫在山洞里,叮叮当当,硬是把十几条“废铁”敲打成了能打响的家伙!手里有了硬家伙,腰杆子就挺起来了。
可光有枪不够,他们需要人,更需要一场胜仗,让皖南的老百姓知道:新四军的火种没灭!
机会来了。养好伤的李建春和黄诚能走动了。
刘奎带着新凑的七八个人,化装成老百姓进城探风。
正撞见一队日本宪兵在街上抓壮丁!刺刀顶着乡亲们的后背,哭喊声撕心裂肺。
刘奎队伍里一个年轻战士被鬼子盯上了,枪口直接顶到他脑门:“走!不走就死!”
那战士眼都没眨,猛地一个回身,飞起一脚踹翻鬼子,顺手掏出枪!“砰!”枪响了!像一声惊雷!刘奎他们同时动手,快如闪电,一队耀武扬威的鬼子,眨眼间全躺下了。
枪声会引来更多鬼子!刘奎脑子转得飞快。他招呼大伙:“快!扒了他们的皮(衣服)穿上!”
几个人手忙脚乱套上鬼子军服,把尸体拖进暗巷,转头就押着那群被抓的壮丁,大摇大摆朝鬼子宪兵司令部走去!门口的鬼子哨兵一看这身“虎皮”,又见押着“俘虏”,想都没想就放行了。
刘奎他们八个人,就这么混进了鬼子老巢!在里面足足待了两个钟头,摸清了门道。中午开饭,鬼子军官拉着穿军服的“自己人”喝酒。
刘奎心里冷笑,面上却豪爽得很,一碗接一碗地灌那鬼子军官。
鬼子喝得烂醉如泥,刘奎眼神一凛,掏出枪!枪声在司令部里炸开!晕乎乎的鬼子还没明白咋回事,就被收拾干净了。
这一仗,打得漂亮!端了鬼子一个窝点,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救下几十个壮丁。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飞遍皖南山乡!“新四军还在!”“他们打了大胜仗!”老百姓奔走相告,压在心头的那块石头,被砸碎了!
那些被救的壮丁,亲眼见了刘奎他们的胆气和本事,二话不说,扛起缴来的枪就入了伙。队伍像滚雪球,一下子壮大了!
鬼子吃了大亏,气得跳脚。他们悬下重赏,买刘奎的人头。
一个被金钱蒙了心的警卫,趁刘奎睡着下了黑手!子弹射穿了刘奎的身体。剧痛中,刘奎拔枪还击,打死了叛徒。
可枪声引来了大批鬼子,刘奎捂着伤口,边打边撤,一路退到悬崖边。下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鬼子的嚎叫。刘奎把牙一咬,纵身跳了下去!
鬼子追到崖边,看着深不见底的山谷,狞笑着收队:“死了!这回肯定死了!”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崖壁上的树枝托住了刘奎。
他被悄悄摸来的战友救走,藏在老乡家里养伤。
几个月后,当刘奎重新出现在战场上,鬼子兵吓得魂飞魄散:“鬼!是那个跳崖的鬼!”
老百姓却沸腾了:“刘奎是神人!阎王爷都不敢收!”“跟着他,打鬼子有盼头!”
一传十,十传百,“打不死的刘奎”成了传奇。
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扛着土枪、拎着柴刀,翻山越岭来投奔。
队伍越打越强,到1945年,当初的三个伤员一条枪,硬是拉起了八百多人的铁血队伍!整整一百倍!
1955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刘奎,这位从皖南血火中走出来的铁汉,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
那枚闪亮的肩章,映照着他脸上的风霜,也铭刻着那段不可思议的传奇。
三个人,一条枪,靠的是什么?是共产党人铁一般的信念!是皖南百姓用命护着的鱼水深情!
是中国人骨子里那股打不垮、压不弯的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