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我国首枚氢弹在罗布泊苍穹轰然绽放。捷报传至巴黎,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怒不可遏,一掌拍向桌案厉声质问本国科学家:"为何让中国人捷足先登?我们法兰西的氢弹究竟何时才能问世?" 【消息源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官方史料:中国核武器研制历程》《戴高乐总统会议纪要:法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口述史》综合整理】 青海金银滩的冬天能把人骨头冻裂。于敏裹着老棉袄钻进帐篷时,计算机组的年轻人正围着火炉搓手,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得像放鞭炮。"于老师,美国佬给的参数又对不上!"戴眼镜的小伙子把演算纸拍在桌上,"这都第三回了,他们给的核截面数据根本套不进我们的模型。" 帐篷外呼啸的北风突然卷开门帘,雪粒子扑进来砸在热敏纸上。于敏没急着说话,他把冻僵的手贴在炉筒上烤了烤,弯腰捡起被风吹落的计算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里,有个用红笔圈了十几遍的数据格外扎眼——美国人声称氢弹构型中中子反射层厚度应该是12厘米。 "把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的笔记找出来。"于敏突然转身对资料员说,呼出的白雾在镜片上结了一层霜,"再拿支红蓝铅笔。"他蹲在地上铺开图纸的样子,活像老家河北的农民在麦田里找虫害。当两份数据并排摆在行军床上时,帐篷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美国数据比苏联实测数据整整大了三倍。 北京中南海的灯光那晚亮到凌晨三点。周恩来听完电话汇报后,转身对正在批文件的毛泽东说:"于敏他们发现了个大问题,美国人给的可能是假情报。"主席放下毛笔笑了:"好啊,当年蒋介石送假情报,现在美帝国主义也来这套。"他摸出火柴点烟,火光映着墙上世界地图里被红笔圈出的法国轮廓,"告诉同志们,我们和戴高乐同志赛跑,更要跑得稳当。" 此时巴黎郊外的核研究所里,法国科学家正对着闪烁的计算机屏幕发愁。总工程师雅克烦躁地扯开领带:"见鬼!中国人连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他们拿什么算流体力学方程?"没人注意到窗外梧桐树上,戴高乐派来的观察员默默记下了这句话。三天后爱丽舍宫的早餐会上,总统把咖啡杯重重搁在《费加罗报》上——头版登着中国成功进行核导弹试验的消息。"先生们,"他盯着奶油面包上融化的黄油,"我们不能再让中国人抢下一个头条了。" 1967年6月17日清晨,罗布泊的沙砾被晨光照得发亮。于敏蹲在掩体里,透过观测镜看到远处塔架上的"老邱"——他们给氢弹起的代号。当蘑菇云腾空而起时,他耳边突然响起三年前在青海帐篷里,计算机组长说的那句玩笑话:"于老师,咱们打算盘打出来的氢弹,能不能把戴高乐总统的咖啡吓凉啊?"现在这个问题有了答案——法国人直到第二年夏天才搞出氢弹,而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个比原子弹威力还大330万倍的"中国太阳"。 爆炸当量数据传回北京时,邓稼先正在给新来的大学生讲课。他忽然停下板书问道:"你们知道12厘米和4厘米的区别吗?"看着台下茫然的年轻面孔,这位两弹元勋擦了擦沾满粉笔灰的手指:"这就是科学家的眼睛和算盘,从假情报里筛出真学问的本事。"窗外白杨树的影子斜斜投在黑板上,正好盖住他刚画的那个蘑菇云示意图。
1967年,我国首枚氢弹在罗布泊苍穹轰然绽放。捷报传至巴黎,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怒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7-28 09:21:16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