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的霍林河大街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改造工程,作为这座城市的重要交通动脉,南侧正在挖掘一条沟渠,以便安装新的排水管道。这样的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这条道路因为其厚重的结构而显得异常坚固,以至于施工单位得启用大型机械来进行开挖作业。在此过程中,打桩机的轰鸣声犹如雷鸣,震动着距离施工现场约一百米远的15层高的科尔沁区政府大楼,仿佛整个大楼都在微微颤抖,与施工的力量产生同频共振。这一幕,既展示了工程的庞大规模,也反映出霍林河大街的坚韧。
霍林河大街的建设始于1978年,彼时哲里木盟仍然隶属于吉林省。整整十年的时间,从1969年到1979年,吉林省对这片土地进行了许多规划和发展。1979年,哲里木盟才划归到内蒙古自治区,霍林河大街因此可以被视为吉林省的项目。它西起西辽河公路大桥,东至福利路,全长4661米,设计宽度达到54米。这条大街用了两年的时间建成并于1979年正式通车。在建设之初,主要设立了快速车道,而整条道路的建设仍未完全结束。在1980年2月,随着哲里木盟建设委员会的批准,通辽市建委得以启动霍林河大街慢车道的建设。这里的“慢车道”其实是指为非机动车辆设置的专用道,中间设有隔离带,用于绿化和路灯的安装,从那时起,通辽市便开始了人车分离的城市交通理念,而霍林河大街正是这一理念的开端。
当年修建霍林河大街时,建设团队遵循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每个工程环节都严格把关、认真对待。为了保证路面的坚固,施工团队铺设了厚厚的一层狗头石,质量考究且不可磨灭。令人感动的是,当时的干部和职工们齐心协力,亲自动手将石头一一摆放。正是因为这种扎实的基础,霍林河大街自建成以来便保持着良好的状况,至今未曾进行过一次大的修整,可见当年的用心良苦。
在八九十年代的内蒙古,霍林河大街被誉为最宽最美的大街。无论是在立项设计还是在建设过程中,它凝聚了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两地的智慧与力量,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也在通辽人民的心中占据了崇高的地位。这条大街不仅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是连接历史、文化与梦想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