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盛夏,项城袁寨灵堂里的冰化了三茬。袁世凯盯着母亲棺椁下洇开的水渍,突然拔枪顶在族兄袁世敦太阳穴上:“再拦我送娘入土,老子让你先躺进祖坟!“
1901年的夏天,河南项城袁寨,天气热得厉害,袁世凯他娘的灵堂里,为了降温,放了好几茬冰都化了。袁世凯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心里头早就憋了一股火。为啥?就因为他那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袁家的族兄袁世敦,死活不让他把亲娘葬进祖坟。 这位袁大总统,当时已经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了,可他面对这个族兄,软磨硬泡都不行,最后急眼了,直接掏出枪,顶在了袁世敦的太阳穴上,撂下一句狠话:“再拦我送娘入土,老子让你先躺进祖坟!”
袁世凯家在河南项城那地界,算是个后起之秀。他爷爷是个秀才,科举没啥指望,倒是他叔叔袁甲三厉害,跟着平定太平天国立了大功,一路做到了漕运总督,袁家也跟着在当地扬眉吐气。 他爹袁保中是家里的老大,没怎么当官,主要是在老家管着族里的事儿,也算是个说一不二的人物。袁世凯就在这么个家底殷实的堡寨里出生了。 他叔叔家有个儿子夭折了,婶娘牛氏奶水足,就让他婶娘奶大的,对他特别好,也算是受尽宠爱。 不过,袁世凯的童年,说不上多风光。这事儿就得说到他娘刘氏了。他爹袁保中早先跟当地郭家定了亲,结果人家姑娘身子弱,还没过门就病倒了。他爷爷担心耽误袁家开枝散叶,就做主让他爹先纳了个妾,这个妾就是袁世凯的生母刘氏。 这一下,袁世凯的身份就尴尬了,他是庶子,跟正妻郭氏生的嫡子袁世敦比起来,地位自然差了一截,这也为后来兄弟俩的矛盾埋下了种子。 别看袁世凯后来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他小时候读书可真不是那块料。家里也指望他能科举出仕,可他愣是考了好几次都没中。最后他自己也泄气了,心想“文的不行咱就来武的”,干脆把那些四书五经扔一边,跑到山东登州投奔了淮军。 没想到,这一去倒是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路。他跟着的那个淮军将领叫吴长庆,跟李鸿章关系很好,也挺赏识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加上他爹袁保中跟吴长庆是老朋友,袁世凯在军营里很快就崭露头角。 后来朝鲜闹事,吴长庆带兵去平叛,袁世凯打仗很勇猛,立了不少功,一步步就爬了上去。 甲午战争打了败仗,他跑回国,李鸿章还是信任他,让他练新军。这北洋新军可不一样,学的是德国那一套,枪炮也都是新的,战斗力比以前的清军强多了。袁世凯靠着这支队伍,一下子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平心而论,抛开袁世凯后来的功过是非,单说他对亲娘这份孝心,还是值得肯定的。他当了山东巡抚,就把他娘接到济南享福,每天都去请安问好,伺候得非常周到。 1901年,他娘在济南病逝,袁世凯想回家奔丧,但当时局势紧张,慈禧没同意。袁世凯没办法,只好让哥哥把灵柩运回老家。但他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哀悼,做了一件当时轰动济南的事儿。 山东巡抚府有四个门,南门是规格最高的,平时只有皇帝来或者有重大活动才开。袁世凯为了让他娘走得风光,硬是让人在南门旁边搭了个竹桥,亲自捧着母亲的灵位,从南门的方向送走了母亲。 这事儿后来还被政敌拿来攻击他,说他僭越礼制。但慈禧太后自己也是妾室出身,加上之前光绪想控制她,让她对袁世凯的孝心有所触动,这事儿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最后,袁世凯没办法,只能在离袁寨五里地的洪土洼,买了120亩地,给他娘修了一座气派的坟墓,不仅有牌坊、石像生,还有慈禧御笔题写的“诰命夫人”的石碑,比袁家祖坟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出殡那天,袁世凯派兵护送,场面非常隆重,也算是风风光光地安葬了他这位一生地位卑微的母亲。 安葬完母亲,袁世凯就跟袁世敦断绝了兄弟关系,发誓这辈子都不回项城,连死后都葬在了河南安阳,没再踏进项城一步。 嫡庶有别,不仅影响着子孙的地位继承,连死后的归宿都如此泾渭分明。袁世凯再有权势,也逃不出这套规矩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