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曾叮嘱女儿李讷:你以后一定要去见徐龙才一面,但直到20

风城春史呀 2025-07-27 14:56:36

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曾叮嘱女儿李讷:你以后一定要去见徐龙才一面,但直到20年后,李讷才找到徐龙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毛主席弥留之际,曾对守在床边的女儿李讷留下了一句简短的嘱托,你以后一定要去见徐龙才一面,李讷记住了这句话,却一时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   她记得徐龙才这个人,是父亲身边的老警卫员,名字朴素,平时寡言少语,在她印象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直接的交集。   毛主席去世后不久,李讷开始尝试寻找这个人,她去过档案室查阅资料,翻过许多老登记本,只找到一则1958年的住址记录。   那是一个模糊的地址,没有电话,没有详细的备注,她试着联系当年的老部队,也问过一些父亲身边的旧日工作人员,但没人知道徐龙才的去向。   在之后的岁月里,李讷并未把寻找这件事放下,她曾托人前往湖南多个地方打听,包括湘潭、岳阳、邵阳等地,询问当地民政系统、退伍军人管理部门。   她还曾亲自走访几个村庄,有时听说哪里有一位老兵年轻时当过特别任务的警卫员,她就坐车过去查看,但一次又一次,线索不是中断就是落空,通讯不发达,信息渠道有限,她一次次看见希望,又一次次失望而归。   徐龙才像是从历史中消失了一般,李讷不知道的是,就在她四处寻找时,徐龙才确实已经回到了湖南,他住在一个临近东洞庭湖的小村子里,靠着种地和政府发放的基本退休金过日子。   他从不提自己当年的身份,也不向人展示过去的荣誉,平日里,他种菜、劈柴,还时常清扫村里的小道,村民只知道他是一个勤快的老人,从不惹事,也从不多话。   1996年初春,一次聚会中,李讷听一位湖南省委退休干部无意提到,在岳阳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曾见到一位老人,看上去像是当过警卫的样子,这个信息让她动了心。   她很快组织人手调查,又联系了几位在湖南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从零散的记忆和片段信息中抽丝剥茧,终于找到了那个村子。   阳光穿过云层洒在田埂上,李讷走进那间砖瓦房,门口坐着一位老人,正在修剪柴火,他头发灰白,脸庞黝黑,那正是徐龙才,他见到李讷的神情微微一震,脸上浮现出几分难以言说的情绪,他没有多言,只是默默地起身将她请进屋中。   李讷看到屋里整洁安静,墙上那张主席像被擦拭得干净如新,徐龙才拿出那个铁皮盒子,轻轻放在桌上。   盒子里是一摞旧笔记本,从1954年到1971年,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毛主席每日的起居时间、饮食情况、健康状态,还有一些细碎琐事,如夜间咳嗽、换衣顺序、外出路线等,那是他作为贴身警卫员留下的唯一纪念。   李讷静静地翻阅那些笔记,每一页都像一段尘封的历史,最后一页的记录停留在1971年,那天是徐龙才调离的日子,主席站在窗前目送他离开。   后来她才知道,在离开北京后,徐龙才曾被安排到多个基层岗位,特殊时期时腿受过伤,行走不便,他拒绝了组织安排的疗养,也没有接受照顾,他在韶山毛主席故居附近做清洁工作多年,不领工资,只是每日清扫庭院。   1998年,徐龙才因肺气肿去世,他没有留下任何口述资料,也未曾写下自己的生平,他的骨灰安葬在韶山一处隐秘角落。   那本记录毛主席生活的笔记,被李讷整理后安放在毛主席纪念馆的一处展柜中,它没有被大肆宣传,但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历史的温度。   那场长达二十年的寻找,并不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人,更是为了还原一个父亲最后的思念和信任,有些人不曾留名,却在岁月中闪着微光,徐龙才做了一辈子普通人,却守住了那个特殊时代最不普通的精神。

0 阅读:121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