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长征结束后,饱经磨难的红军总算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可就在这个疲惫与希望交织的时刻,毛主席却发布了一道出人意料的指令:凡是完成长征的非党员,一律入党。 这道命令听起来有些奇怪,一场伟大的远征刚刚画上句号,按理说首先应当是论功行赏、休养生息,为何却急于用这种近乎强制的方式“扩充”党员? 这道指令背后,并不是简单的组织扩张,更像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残酷筛选最终落下的帷幕,是对革命信念与忠诚的一次终极认证。 长征,与其说是一次战略转移,不如说是一座巨大的熔炉,它用最极端的方式,锻造出了中国革命最坚韧、最纯粹的一批骨干。 而毛主席的指令,正是对这场自然选择结果的最高肯定与战略吸纳。 长征路上的难关,有时并不宏大,比如泡桐岗,海拔不过两千多米,与动辄四五千米的雪山相比,几乎不值一提。 但许多老红军后来回忆,这个地方“比雪山草地还难走”,红三军团的“彭雪枫”和“张爱萍”带队进入后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密不透风的杂草荆棘和没过脚踝的泥水。 张爱萍带着战士们,只能挥起大刀劈开荆棘,再砍倒竹子铺在泥水里,硬生生踩着竹木为后续部队开出一条小径。 毛主席后来回忆起这段时也承认:“爬那个荒凉的泡桐岗更难,战士们自己铺路,在齐胸深的泥水里砍竹子,铺出一条弯弯曲曲的路。” 艰险不止于行路,部队甚至都找不到一块可以歇脚的干地,据周总理的警卫员回忆,某日部队翻越一座无名高山,突然下起了暴雨,一整天都没能走出山,傍晚就地宿营,却没有干柴清水,遍地都是烂泥,人根本无法躺下。 周总理看见警卫员为他担忧,便指着周围靠着大树坐在泥里的战士说,“靠着这树歇着不挺好吗?”,自己也靠着大树站了一整夜。 泡桐岗的困境,正是长征路上无数细小而致命磨难的缩影,它考验的不是瞬间的爆发力,而是持续不断的体能与意志消耗。 当然,还有那些人人知晓的绝境,雪山海拔四千多米,终年积雪,许多战士没有棉衣,一旦坐下,就再也站不起来。 虽然草地表面是草,底下却是吞人的沼泽,一脚走错便万劫不复,没有食物,战士们只能煮皮带、嚼草根,无数人倒在了饥饿、寒冷与疲劳的三重夹击下倒下再也起不来。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平均每三天就要打一场仗,每行进三百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血战湘江,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为掩护主力渡江,几乎全员阵亡。 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鏖战腊子口,每一次战斗都是对忠诚的血腥考验。 在贵州遵义的红军烈士陵园里,只刻下了1334位有名有姓的烈士,其中最小的年仅13岁,而更多的无名英雄,永远留在了那条红色的道路上。 对于幸存者而言,最大的恐惧或许已不是牺牲,而是背叛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每一次目睹战友倒下,幸存者的信念只会更加坚定。 这种在枪林弹雨和生死存亡间淬炼出的忠诚,远比任何入党宣誓都来得真实、深刻。 谁是动摇者,谁是投机者,谁又是真正的信仰者,两年多的路程已经给出了最清晰的答案,而那些意志不坚的人,早已在途中掉队、逃离,甚至叛变。 能够走到最后的,都是真正的好汉,他们面对枪炮不曾畏惧,身处绝境不曾动摇,心里装着的,是要让全中国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这本身就是对一个革命者最好的证明。 也正因此,毛主席的决策逻辑变得异常清晰,他要做的,不是“发展”党员,而是“承认”党员,这批从长征中走出来的战士,已经是事实上的“党员”,是党最宝贵的“革命种子”和“最硬的骨头”。 将他们全部吸纳进党内,就是将这场残酷筛选的成果制度化,让党的核心力量获得前所未有的纯粹与坚固,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最可靠的组织基础。 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长征干部后来果然成了全党和全军的骨干与中坚。 长征不只是一次两万五千里的行军,更是一场极致严苛的考核,它以最无情的标准,为中国革命筛选出了一根打不垮、压不弯的脊梁。 【信源】四川日报.长征后发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
1936年,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
时光旧梦远
2025-07-27 12:42:58
0
阅读: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