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在最穷的时候,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三年,为了“养好”徐帆,自己舍不得买颗青菜,还要给她买巧克力。后来,徐帆才知道自己给杨立新造成了多大“麻烦。”
1987年的武汉,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站在空荡荡的戏曲学校练功房里发呆。十五岁的徐帆刚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学了三年多的京剧,学校突然解散了。
这个爱唱戏的姑娘咬着嘴唇把练功服叠好,心里像被掏空了一块。
转机出现在武汉话剧团,那天排练结束,徐帆蹲在后台整理道具,听见有人喊她名字。抬头看见个穿白衬衫的男人,笑起来眼角有褶子。
北京人艺的演员杨立新来武汉交流演出,偶然看了她的表演,觉得这姑娘眼里有光。
"小徐,中戏要招插班生。"三个月后,徐帆收到张皱巴巴的明信片,杨立新工整的字迹力透纸背。
她攥着明信片在长江边走了整晚,江水拍岸声像心跳。最终是母亲把攒的三十块钱塞进她口袋:"去吧,别辜负人家一片心。"
北京东棉花胡同的筒子楼里,杨立新一家正发愁。九平米的小屋刚接来老母亲,婴儿车里的杨玏嗷嗷待哺。
妻子李萍看着丈夫领回来的陌生姑娘,手里择的青菜掉在地上,家里最后半斤肉票是要留给婆婆过生日的。
徐帆蹲着捡菜叶时,听见里屋传来婴儿啼哭,她下意识冲进去,动作比李萍还快。尿布台上三个月大的杨玏蹬着小腿,她轻轻托起婴儿粉嫩的屁股,用温水擦洗褶皱处的奶渍。
这个画面让李萍突然红了眼眶,转身从五斗橱底层摸出藏了半年的巧克力。
中戏三试那天飘着雪,徐帆穿着李萍改小的棉袄走进考场。声乐环节她唱了段《贵妃醉酒》,水袖甩开时带起细碎的雪沫。
考官后来告诉杨立新,那姑娘眼里有团火,能把冰雪烧化了。放榜日全家挤在胡同口看红榜,杨玏在父亲肩头咿呀学语,徐帆的名字赫然在列。
住校后的徐帆总在周末拎着食堂肉包子回来,有次撞见杨立新蹲在公共水房搓洗戏服,肥皂是用茶籽渣捏的。
她这才知道,姐夫为给她买参考书,连续三个月凌晨去菜站卸货。那天起她偷偷接了些配音活,挣的钱全换成奶粉和鸡蛋。
1991年毕业大戏《蔡文姬》谢幕时,徐帆在掌声中望向台下。杨立新抱着五岁的杨玏坐在第三排,小家伙举着用作业纸折的玫瑰花。
散场后她在后台发现个铁皮盒,里面整齐码着二十块巧克力,每块下面垫着中戏的旧课表。
后来徐帆带着冯小刚回东棉花胡同拜年,杨玏刚凭《封神第一部》的伯邑考崭露头角,饭桌上说起第一次登台的糗事。
白发苍苍的李萍突然起身,从樟木箱底取出个铁盒,里面躺着张1987年的肉票,边缘已经发黄。
"当年要是没这丫头帮着带玏玏,我哪能腾出手去街道厂干活。"老人摩挲着肉票上的油渍,那些共同熬过的岁月在皱纹里流淌。
窗外新年的烟花炸开时,冯小刚发现妻子和杨立新同时举起酒杯,两人手腕上露出相似的疤痕,那是当年在筒子楼做饭时,同时被煤炉烫伤的印记。
有些恩情像老树的年轮,随着岁月愈发清晰。当年九平米小屋里的温暖,最终长成了跨越三十年的守望。
如今杨玏每次拿到新剧本,总会先发给"姑姑"把关;而徐帆工作室的抽屉里,永远备着三种牌子的巧克力。
信息来源: 新华社《人艺演员杨立新:舞台上的"小人物"专家》 中国青年报《徐帆:在舞台上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