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宦官鱼朝恩屡屡为难郭子仪,郭子仪总是忍让。时间一长,鱼朝恩反而不好意思了,一次宴请郭子仪,席间痛哭流涕,说再也不会与郭子仪为敌。
在767年冬,长安城被一则消息震得鸦雀无声,汾阳王郭子仪父亲的坟墓遭人掘毁,棺椁曝于荒野。
朝臣们紧盯着手握重兵的郭子仪,连代宗也攥紧了龙袍袖口。
此刻的郭子仪正率军驻守泾阳,前线烽烟未熄,身后祖坟被刨。
只需他一声令下,二十万朔方军便可调头直扑长安。
然而这位六旬老将却在营帐中枯坐一夜,最终提笔写下一封让满朝愕然的奏章,臣久统兵旅,纵部曲毁人冢墓,今遭天谴,非人患也。
郭子仪被公认为唐代中兴名臣的典范,其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平定安史之乱、忠诚谦逊的政治智慧、治军严明的军事才能,以及功高不震主的处世艺术。
而鱼朝恩原为普通宫廷侍卫,借安史之乱契机,通过侍奉 唐玄宗 和太子李亨逐步掌握权力。
他主导神策军 并控制内侍省,成为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
其权势膨胀始于唐代宗时期,逐渐干预朝政决策,甚至要求宰相议事需先告知他,直言“天下之事,怎么不由我?
安史之乱的硝烟里藏着鱼朝恩发迹的秘辛。
当当郭子仪在香积寺血战收复长安时,鱼朝恩还是侍奉太子李亨的卑微宦官。
在肃宗登基后,对武将的猜忌成了鱼朝恩的青云梯。
在759年的邺城战场,九路节度使二十万大军围困叛军,肃宗却将指挥权交给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鱼朝恩。
而郭子仪力主强攻叛军疲师,鱼朝恩却以“恐损朝廷威仪”为由按下战机。
待史思明援军杀到,唐军在沙暴中溃败如山倒。
鱼朝恩连夜入帐面圣,将败责全推给郭子仪,子仪拥兵自重,见危不救!
于是听到小人谗言的肃宗当即解除了郭子仪的帅印。
此消息一出朔方军将士怒目欲裂,郭子仪却默默交出鱼符,只带三骑返回长安。
经过洛阳城门时,他望见城楼上新悬的鱼朝恩画像,画中人正身着观军容使的金甲。
在763年吐蕃铁骑踏破长安,代宗仓皇出逃陕州。危难之际想起被闲置的郭子仪。
而这个时候这位老将身边仅剩二十余骑,但是却在半月内聚拢散兵游勇,以疑兵计吓退吐蕃大军。
党会长安百姓焚香迎接郭子仪凯旋时,鱼朝恩却在北衙禁军营中摔碎了茶盏。
在这之后新一轮构陷接踵而至,他开始克扣朔方军粮致士卒三日不食,还安插细作诬其勾结回纥。
当鱼朝恩听信术士“郭氏祖坟有王气”的谗言,派人星夜掘坟时,连其心腹刘希暹都心惊胆战,汾阳王若反,我等皆成齑粉!
当消息传到军营那夜,将士们头缠白布跪满校场。
郭子仪拨开人群走到坟图前,突然双膝跪地,今日我若报仇,明日长安街巷便淌满朔方儿郎的血!三军恸哭声中,他撕碎了请战血书。
当祖坟风波两年后,鱼朝恩的请柬送入汾阳王府。
章敬寺廊庑暗处伏着三百甲士,连代宗都遣密使警告,此宴凶险。
但是郭子仪却令亲兵卸甲,仅带八名僮仆登车。
宴席上金杯斟满琥珀光,鱼朝恩紧盯郭子仪喉间滚动的酒液。
三巡过后,郭子仪突然举杯走向回廊,手指暗处甲士笑道,朝恩欲添歌舞助兴否?
在满座皆惊之际,鱼朝恩猛然捶案痛哭,公以赤心饲虎狼,我竟以怨报德!殿外刀斧手闻声撤去,月光淌过新启的十年陈酿。
在770年的寒食节,当鱼朝恩被代宗密诏缢杀于内侍省时,郭子仪正督修被吐蕃焚毁的皇陵。
监工宦官送来密报,他沉默良久,命人在陵前多植一株柏树。
四朝烽烟里,多少名将折戟于君臣猜忌,李光弼忧惧而亡,仆固怀恩含冤造反,来瑱鸩酒断魂。
唯独郭子仪以“退”为矛,在皇权与战功的钢丝上走出善终之路。
凌烟阁上他的画像旁,代宗亲题“忠贯日月”四字,而长安西市的说书人更爱传颂另一段佳话,有胡商见郭府大门昼夜不闭,惊问其故。
郭子仪笑指门前石狮,心无暗室,何须闭户?
郭子仪的克制看似柔软,却为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保住最后脊梁。
当史书翻过仆固怀恩的悲鸣与鱼朝恩的绞索,唯留汾阳王府敞开的朱门,在盛唐余烬里昭示着真正的强者之道,以胸怀容刀剑,以退步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