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时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常仲连与夫人牛芬荷及女儿在因公牺牲的儿子(沈阳军区炮兵某部营长,在指导新兵训练时牺牲)遗体前悲痛送别时的照片。
七十年代,一张照片让人心头一震: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常仲连、夫人牛芬荷还有他们的女儿,站在牺牲的儿子遗体前,悲痛欲绝。这儿子是谁?咋就这么走了?原来,他是炮兵营长常勇,在训练新兵时出了意外。这一家子,扛着多大的痛啊? 常仲连,1914年出生在河南孟县,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没啥条件,但他硬是靠着一股子韧劲,喜欢读书识字,后来投了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闯过来了,一步步熬到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这人,讲忠诚,重责任,一辈子都在为部队卖命。七十年代,他已经是个老兵了,头发花白,但腰杆子还是挺得直直的。 牛芬荷,老家是书香门第,跟常仲连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她文文静静,年轻时在战乱中认识了常仲连,俩人走到一块儿。她不是那种只会待在家里的太太,跟着丈夫到处跑,苦日子也过得踏实。生了常勇和常丽俩孩子,她一心扑在家庭上,可谁想到,儿子会先走一步。
常勇是常仲连和牛芬荷的儿子,从小就想着当兵,跟他爸一样。他长得壮实,性格也耿直,进了沈阳军区炮兵部队,干到了营长。七十年代那会儿,他在部队带新兵,特别认真。可就在一次训练中,火炮出了岔子,他为了救新兵,自己没躲过去,就这么没了。那年,他才三十出头,家里人接到消息,跟天塌了似的。 常丽是常勇的妹妹,小时候聪明伶俐,爱学习,梦想当工程师。哥哥没了那年,她还在上学,家里乱成一团。她年纪小,但懂事,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后来,她也选择了从军,考进军校,成了军官。她总说,哥哥是她的榜样,她得把他的精神接下去。 常勇牺牲那天,常仲连正在忙公务,牛芬荷在家收拾,常丽做作业。电话一来,全家都懵了。赶到军营,送别时,常仲连站得笔直,眼里却有泪。牛芬荷攥着手帕,哭得喘不过气。常丽年纪小,不懂咋回事儿,拉着妈妈问这问那。这一家子,就这么硬生生被撕开一道口子。
可他们没倒下。常仲连回去就推训练改革,搞了个“常勇安全计划”,专门提高装备安全,少让这种事儿再发生。这计划后来还推广开了,部队里都说好。牛芬荷收拾儿子遗物时,找到他写的训练笔记,整得整整齐齐。她把这些整理成《勇志》,捐给炮兵学院,让学员们学。她还加入军属互助会,帮烈士家属干活儿,送温暖。常丽呢,长大后去了边防,管后勤,干得特别认真,每年清明都去哥哥墓前待会儿。 常仲连退役后,跟牛芬荷回了河南老家,住进老宅。俩人年纪大了,常坐院子里晒太阳,聊常勇小时候的事儿。有时候笑,有时候眼圈就红了。常丽当了中校,负责训练新兵,常寄信回来,信里还有照片,穿着军装挺精神。村里人提起这一家,都说他们命硬,也命好,苦日子熬出了头。 那张照片,不只是常家人的痛,也是七十年代好多军人家属的写照。常勇走了,但他的事儿没白干,常仲连搞改革,牛芬荷帮军属,常丽继承遗志。这一家子,用自己的方式,把悲痛变成了力量。那会儿的军人,命都系在国家身上,家属也跟着扛。这照片留下来,就是让人别忘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