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朱惠为刘半农生了个女儿。第一次做爸爸,刘半农抱着孩子爱不释手。然而,

历史趣闻挖掘机 2025-07-27 10:35:13

1916年,朱惠为刘半农生了个女儿。第一次做爸爸,刘半农抱着孩子爱不释手。然而,他转头却对妻子说:“对外就说生了个男孩。”难道,刘半农重男轻女吗?绝非如此!

1916年,朱惠为刘半农生了个女儿,第一次做爸爸的刘半农抱着孩子爱不释手。可谁能想到,他转头却对妻子说:“对外就说生了个男孩。”啥?难道刘半农也重男轻女? 刘半农是谁?说起来,他可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咖。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语言学的奠基人,还是一位顾家的好男人。可在1916年,他却干了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女儿刚出生,他就对外宣称生了个儿子。这咋回事儿?难道他真瞧不上闺女?其实不然,这里面有他的一片苦心。 刘半农1891年出生在江苏江阴,家里不富裕,但有点儿书香气。爹刘宝珊是个秀才,挺看重读书的,所以刘半农六岁就认字,十二岁进新式小学,十五岁考上常州中学,成绩一直拔尖。1911年,他跑去参加辛亥革命,革命没成,他失望透顶,干脆去上海混日子,靠翻译外国文学、写小说挣钱,慢慢有了名气。1917年,他加入《新青年》,推白话文,反文言文,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顶梁柱,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

再说婚姻,刘半农和朱惠的缘分挺有意思。1901年,他才11岁,跟妈去烧香,碰上14岁的朱惠。朱惠她妈一眼看中刘半农,想把闺女许给他。刘爸嫌朱惠比儿子大三岁,不乐意,可朱妈硬是坚持,还说要不把小闺女许过去也行。刘爸没办法答应了,结果小闺女夭折了,他松口气。可朱妈过意不去,又把大闺女朱惠推过来。刘半农对朱惠一见钟情,还特意要求朱家别裹脚。1910年,19岁的他和22岁的朱惠结了婚,婚后感情特别好。 1916年,朱惠在上海生下女儿刘小惠,刘半农高兴得不得了。可他没过多久就决定对外说这是个男孩。咋回事儿?不是重男轻女,而是为了护着老婆。原来,他爹刘宝珊是个老古板,觉得家里没男丁不行,传宗接代全靠儿子。朱惠结婚后操劳过度,流产过两次,刘爸早就不满,还放话说要给儿子找个妾,生不出男孩不行。女儿生下来,家里没人来探望,刘爸只寄了封冷冰冰的信,语气里全是失望。 刘半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不想让朱惠再受气,干脆让刘小惠扮成男娃,对外说生了个儿子。他亲自给闺女剪头发,换上粗布衣服。家里长辈听说“生了个男孩”,态度缓和了不少,刘爸也不提纳妾的事儿了。刘半农和朱惠就这么在上海的小房子里守着这个秘密,偷偷疼爱女儿。直到1920年出国,这场“戏”才收场,刘小惠终于能做回女孩。

1920年,刘半农拿到了官费留学的机会,带着老婆孩子去了伦敦。那日子可不好过,住的公寓又小又破,煤炉子老冒黑烟。朱惠忙着缝衣服,刘半农钻研实验语音学,晚上就着油灯写东西。没多久,朱惠又生了龙凤胎,家里一下五口人,开销更大了。刘半农把柳条箱拆了做摇篮,夜里轻手轻脚哄孩子睡觉。为了多挣点钱,他给国内报刊写稿,稿费也就够买面包。 1921年,他转去巴黎大学,日子稍微宽松了点。他抄敦煌文书,编了本《敦煌掇琐》。1925年3月17日,博士答辩那天,外面下着小雨,朱惠带着仨孩子,穿着熨平的衣服,走路去会场。刘半农答辩成绩优异,拿下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了第一个获这荣誉的中国人。答辩完,一家子聚在一起,笑声满屋。 1925年秋,刘半农带着家人回国,在北大当国文系教授。他建了中国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搞语言学研究,成果斐然。1934年,他为了调查西北方言,跑去条件艰苦的地方。路上感染了回归热,高烧不退,最后在北平去世,年仅43岁。刘半农用学术成就和对家庭的爱,留下了让人敬佩的遗产。 回头看1916年的决定,刘半农真不是重男轻女。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反对旧习,可他爹那辈的思想根深蒂固,改不了。他对外说生了个男孩,其实是给朱惠挡枪,怕她被指责、被逼得喘不过气。那时候的社会,男尊女卑的风气还很重,尤其在乡下,传宗接代的观念压得人抬不起头。刘半农这么干,既是妥协,也是反抗——他用自己的方式,护住了老婆孩子,也在夹缝里找平衡。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挖掘机

历史趣闻挖掘机

历史趣闻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