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印度想当制造大国,物流、电力、港口这些得跟得上吧?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是四通八达的高铁、港口和稳定的电力网,比如中国的高铁总里程已经超过3.7万公里,货运效率高得惊人,成本也低。 印度虽然这几年也在修路修桥,比如德里到梅鲁特的高速公路,但整体基建水平还是差得远,道路坑坑洼洼,港口效率低下,电力还经常断供,这让企业怎么放心把工厂开过来? 以手机制造为例,苹果的确把部分iPhone生产线搬到印度,2023年大概14%的iPhone在印度组装,可供应链不完整,关键零部件还得靠进口,成本和时间都上去了。 中国长三角、珠三角那种上下游一条龙的产业集群,印度暂时只能望洋兴叹,基建跟不上,西方企业想来也得掂量掂量。 印度政府不是没想法,2014年就搞了“印度制造”计划,想通过减税、简化审批吸引外资,成绩也有,比如2022年印度GDP增长8.7%,在主要经济体里算一骑绝尘。 可问题出在执行上,印度的官僚体系太复杂,中央和地方政策经常打架,审批流程拖拖拉拉,比如,2021年政府推了个230亿美元的生产激励计划(PLI),想吸引企业来投资,可不少企业发现补贴迟迟不到位,建厂计划只能搁浅。 “中国制造2025”计划靠的是真金白银的补贴和高效执行,短时间内就把高铁、芯片这些产业推上去了。 印度的政策看着挺美,落地却总卡壳,西方企业来一趟,发现流程比预想中麻烦,干脆就跑去越南、墨西哥这些地方了,政策执行的低效真的是拖了印度制造业的后腿。 印度有14亿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年轻劳动力多得是,可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 中国的制造业靠的是大量高技能工人,每年360万STEM毕业生里,30%都经过实用技能培训,能直接上手机器人、自动化设备。 印度呢?每年260万STEM毕业生,但只有5%接受过职业教育,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社会风气也偏向白领工作,工厂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拿汽车产业举例,印度虽然拉来了一些国际车企,但高端零部件还是得进口,因为本地工人搞不定精密制造,这就导致西方企业来了印度,也只敢把低端组装放这儿,核心技术还是留在别处。 全球供应链重构,给了印度千载难逢的机会,美中贸易战让西方企业急着“去中国化”,印度靠着民主制度和亲西方的立场,本来很占优势,苹果、英特尔这些巨头确实在印度扩大了生产规模,可环保问题却是个大麻烦。 印度的能源结构太依赖煤炭,制造过程的碳排放特别高,如果iPhone生产全搬到印度,碳排放可能增加一倍多,因为印度工厂的能效低,又缺清洁能源,现在西方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这让不少企业犹豫。 帕纳加利亚的判断很犀利:印度本该在20年内追上中国,可这十年几乎没动静,只能看着越南、墨西哥抢走机会。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
达拉看国际
2025-07-27 09:20: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