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23年3月,广州。 首届“广东省友谊奖”颁奖仪式上,一位白发鹰鼻、面容西式的老人引人注目。 他叫熊德龙,美国熊氏集团总裁、印尼《国际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 这位生于印尼、长于印尼、定居美国的老人,却以“中国人”自居,并因数十年持续对华贡献获此殊荣。 他为何对中国怀有如此深情? 故事要从他传奇的身世说起。 1947年,印尼。 一个刚出生的男婴被遗弃街头,母亲是印尼人,生父是荷兰人。 他被送入孤儿院。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9年。 一对旅居印尼的广东梅州客家夫妇,熊如淡和黄凤娇,在孤儿院收养了他,取名“熊德龙”,寓意“德才兼备,人中龙凤”。 熊氏夫妇虽在异国他乡做小生意维生,生活清贫,却心系故土,保持着客家人的勤劳、善良和家国情怀。 他们将熊德龙视如己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言传身教,将中华文化根植于熊德龙心中。 教他说客家话和普通话,讲中国故事,背诵《增广贤文》,教导他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做一个脊背挺直的中国人”。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熊德龙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完全中国化。 他坚信:“我的父母是广东梅州的客家人,他们深深影响了我。我就是中国人。” 16岁,熊德龙开始闯荡社会。 他打过工,创办海绵厂赚到第一桶金。 一场大火将工厂烧毁。 在他陷入低谷时,养父母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支持他东山再起。 这份无私的爱与信任,让熊德龙深受感动,也加深了他对家庭的归属感。 他重振旗鼓,事业逐渐起步。 凭借商业天赋和勤奋,熊德龙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张,从印尼走向世界。 创立熊氏集团,业务涵盖烟酒、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等,分公司遍布多国,成为颇具规模的跨国企业。 功成名就后,他始终铭记养父母的教诲和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 1978年,熊德龙首次踏上养父母的故乡——广东梅州。 这次寻根之旅触动极大。 他见到祖母,感受到亲情,但也目睹了家乡的贫困落后,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他决心用力量帮助“故土”发展。 此后数十年,熊德龙将对中国的感情转化为持续行动。 捐资修建6座大桥,帮助完善医院、图书馆、公路、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改善梅州基础条件。 捐建多所希望小学,捐赠500万元设立基金奖励优秀教师。 自费组织输送近2000名中国中层干部出国考察培训。 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危难时刻,积极捐赠资金和医疗物资。 在美国洛杉矶坚持升起五星红旗。 熊德龙的付出赢得中国社会广泛认可。 他被22个城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被八个省份聘为经济顾问。 2023年获首届“广东省友谊奖”,这是对他赤子情怀和卓越贡献的官方肯定。 熊德龙的故事超越了血缘和地域。 他虽无中国血统,却因养父母的养育和中华文化的熏陶,拥有了最纯粹的中国心。 他用一生诠释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这不仅关乎出生或血统,更关乎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为这片土地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的力量和精神传承可以超越生理界限。 在崇洋媚外者面前,熊德龙这位“精神上的中国人”,用赤诚与行动树立了令人敬仰的榜样。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印尼旅游部任命熊德龙为印尼-中国旅游亲善大使》)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26 23:12: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