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詹天佑赴美留学时,清廷给他开出的介绍信,而当时的他才12岁,却担负起了“用心为国努力”的重任。 1861年,詹天佑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他出生的时候,父亲詹兴洪的茶叶生意已经破产,由于经济窘迫,只能靠给人写信、刻章和写春联勉强糊口。 然而詹兴洪并不因为穷困而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因此詹天佑6岁被送进了私塾,原本詹兴洪希望儿子能走科举之路,没想到詹天佑却不喜欢四书五经,反而喜欢算术和摆弄机械等。 1870年,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清政府大力开展洋务运动,而协助李鸿章采购机器而获得信任的容闳,首次提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极力主张派幼童留学,以培养兼具中西视野的科技人才。 清廷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外有列强欺压,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让清廷也意识到必须与时俱进学习西方技术才能强国,所以清政府同意了容闳的提议,并计划用15年培养一批精通洋务的人才。 然而当清廷在实施官派幼童留学计划的时候,由于民众思想保守,仍以科举为正途,而把留学视为“不务正业”,所以很多士绅认为留学是自毁前程,因此不肯送孩子参加留学考试。 不过广东一带由于是经商口商,人们的思想相对开通,对子女的教育也持开放态度,所以不少家庭还是愿意给孩子一个尝试新式教育的机会,比如詹兴洪。 其实在朋友谭伯邨建议詹兴洪送詹天佑去考留美机会时,詹兴洪起初也并不赞成,但是经济压力让他担心不能继续承担詹天佑的学费,所以在得知清廷将全额资助留学费用时,他也就给詹天佑报了名,而詹天佑凭着优异的成绩入选,成为了首批30名留美幼童之一。 随后,詹天佑穿着长衫按要求拍下了他有生之年第一张登记照。 从照片上来看,詹天佑眉目清秀,眉眼间透着一股英气,尽管还只是个孩子,但眼神很坚毅,似乎对未知的前路丝毫没有畏惧。 分别的时候,詹兴洪对儿子的命运颇为忐忑,要知道这一去就是15年,让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远渡重洋难有音信,先不说能不能学成归来,能不能活着回来都难说。 詹天佑却并没有分别的的忧伤,他带着介绍信和行李登上了船,在甲板站定后,对着码头上的父亲挥了挥手,此时的他心中全是对未来的好奇心和期待。 抵达美国后,詹天佑和随行的幼童被分散安置在康涅狄格州的寄宿家庭,比如詹天佑入读威斯哈芬小学后就住在校长诺斯诺普的家里。 诺斯诺普夫妇给予了詹天佑很好的照顾,特别是在学业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而这也为詹天佑后来考上耶鲁大学奠定了扎实的学习基础。 除了学习外,詹天佑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很强,他活泼好动,不光参加了学校的棒球队,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甚至还将辫子给剪掉了。 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谢菲尔德理工学院,学习土木工程。在顶尖学府里,詹天佑的学习成绩一如既往的优秀,特别是他的数学曾2次拿到过奖学金,而他对修建铁路的兴趣尤其浓厚。 1881年,詹天佑完成学业,顺利拿到学士学位,然而就在他准备继续攻读铁路相关专业时,由于美国排华再加上清廷保守派指责留学幼童在国外接触教会、剪辫子等行径“背离祖制”,因此清廷提前终止了留学计划,詹天佑无奈只得回国。 詹天佑回国后并没有立即投身到铁路事业中来,他先是被派到福州船政局当海军,后来还参加了马尾海战。 1988年,在同学的介绍下,詹天佑才进入中国铁路公司,自此他才有了用武之地。 詹天佑先是做协助工作,后来由于他专业知识强,得到了参与天津到塘沽铁路修建的机会,而他在工作中表现非常出色,自此后他开始参与建设项目,不过让他声名鹊起的还是滦河大桥建设。 当时为了解决开平煤矿的运输问题,清廷计划修建唐山到山海关的铁路,其中有一段铁路需要从滦河架桥,但由于水流湍急,河床地质复杂等原因没办法架桥,英国工程师为此还请来德、日、英三国专家却依然无法攻克技术难题。 32岁的詹天佑临危受命,首创“气压沉箱法”施工及使用俄国长松木打梅花桩等方法,最终完美地建造出了跨越滦河的钢铁巨龙,不光使工程顺利完成,而且还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铁路技术的垄断,而这也让他成名声在外。 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该铁路全长200多公里,由于地形复杂,技术难度大,因此很多外国人都在等着看詹天佑的笑话,然而詹天佑却无惧艰难,通过勘察路线,设计出“人”字形线路和竖井开凿法,让工程提前2年完工,再次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技术。 此时,再看詹天佑赴美留学的登记照,才知他已然将“用心为国努力”作为了责任,正因如此他才在留学期间刻苦学习,将所学西方技术尽用于铁路建设上,而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铁路之父”。#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大学生都会跟对象睡吗?
【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