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没有觉醒的鬼子汉奸,主角是南京百姓】南京照相馆该拍的拍了不该拍的没拍要

观娱闻鱼 2025-07-26 18:23:08

【电影里,没有觉醒的鬼子汉奸,主角是南京百姓】南京照相馆该拍的拍了不该拍的没拍要说和前人相比,《南京照相馆》做对了什么?很简单的一句话:该拍的拍了,不该拍的没有拍。

《南京照相馆》拍出来的第二个“早就该有”但却“一直都没有”的东西,是真正以南京市民为主角和第一视角的南京大屠杀。

......

也许是描写纳粹大屠杀的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太过经典,以至于给其他文化相对弱势的国家艺术家创作类似题材设置了一个模板,或者说“思想钢印”——主角和受害者要有一个身份位置上的反差,正如辛德勒作为一个原本从劫掠和迫害犹太人中获益的德国商人,却在目睹了屠杀惨剧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个加害者变成了犹太人的庇护者和拯救者,这样的反差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让人物更加立体,让电影要表达的思想更具有冲击力。

于是,我们看到在中国这一方,在选择电影的主角或者主视角时大多沿用了这两个思路:要么,用南京大屠杀给敌方个体或者日本平民带来的创伤控诉战争的残酷;要么,用中立者向拯救者的转变见证中国受害者的苦难与人性光辉。

除此之外,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作为主角和重要角色也多集中于区别于普通市民的特殊职业和身份——《屠城血证》里的医生与外国记者,《南京1937》里嫁给中国医生的日本女性,《金陵十三钗》里的白人神父和中国妓女,《南京!南京!》里的日本士兵和中国翻译……

可南京人在哪里?

他们大多作为被观察的客体、作为符号存在于屠杀暴行的大环境与大背景里,虽然他们无处不在,虽然他们的死亡触目惊心,但在这场浩劫里南京的普通百姓,市井平民,他们经历什么,很多只能由观众去联想和脑补。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和遗漏!

而《南京照相馆》里,两个生活在南京,又因为职业关系和无数南京人的生活产生了交集的平民——饰演的邮差,饰演的照相馆老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这实在是一个很妙的设定:他们一个是拖家带口的中年南京本地人,一个是血气方刚在南京打工的外地青年;一个通过照相记录了南京市民们的人生大事和幸福瞬间,一个走街串巷把亲朋好友的思念交到每个南京市民手中。这两个人物的构建就是南京这座城市人间烟火气的浓缩。

以他们为主角就会“扁平”“不够艺术性”吗?当然不会,他们在剧情中面对日寇虽然处于一个绝对的弱势,但他们坚韧、智慧、挣扎求生、有民族气节,利用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方式抗争和复仇,“照相馆”也从一群人阴差阳错的“临时安全屋”变成了留存和传递大屠杀证据的“战斗堡垒”,直到最后的审判中他们用生命留下的照片成为了让刽子手下地狱的最后铁证,观众看到的除了劫难,还有“庶民的胜利”,这样的“民气”是电影中无比珍贵的东西。

而除了“终于拍了”的内容,电影更大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以往庸俗套路的那些“没有拍”。电影南京照相馆电影正当夏

0 阅读:0
观娱闻鱼

观娱闻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