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就在我们身边!听抗美援朝文工团战士武璀宋光华回忆峥嵘岁月

清理内存 2025-07-26 14:54:40

抗美援朝文工团战士的艰难历程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文工团的任务远不止舞台上的表演。除了唱歌、跳舞和演出,文工团的战士们还肩负着其他艰巨的任务:为战士们写家信,包扎伤员,给伤员缝补衣服,并折送红花和白花。每次战斗结束后,红花送给英勇的战士,白花献给牺牲的烈士。上海话剧《英雄儿女》通过生动的演绎,让今天的人们再次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91岁的武璀和87岁的宋光华,作为曾经的文工团战士,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了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她们的故事不仅令人生敬,也让人感叹她们所承受的巨大考验。

踏上战场:洗脸用冰块、盐下饭

武璀回忆起自己作为文工团战士的经历时,依然感到心情激动。“我们文工团的战士,不仅要用艺术鼓舞士气,还要面对战场上的种种艰难困苦。敌机的扫射,战友的牺牲,甚至用雪水洗脸、用盐下饭,都是常见的生活场景。”武璀的回忆让人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坚韧。

武璀出生在上海嘉定的一个乡村,少年时她去罗店读书。她说:“在学校时,我结识了一些地下党员,他们教我们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1950年9月,年仅17岁的武璀随部队文工团参战,前往朝鲜,直到1953年胜利归来。

她的战场经历始于朝鲜的第一天。和其他年轻的战友们一起,她们刚一抵达战场就遭遇敌机的猛烈扫射。她们迅速躲进山体和树木后面,寻找掩护。一位年轻的炊事员在藏匿时被敌机发现,不幸牺牲。武璀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那时,我们路过一个刚被敌机轰炸过的朝鲜村落,看到村里的妇女抱着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家房屋被烈焰吞噬。这一幕让我彻底明白了‘唇亡齿寒’的含义。”

作为文工团的战士,武璀也有许多文艺宣传的职责。她会唱歌,能拉二胡、吹笛子,还学了朝鲜舞蹈。在长津湖战役期间,文工团冒着严寒,前往三八线慰问前线的战士。一路上,她们遇到了很多负伤下来的战士,在医护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文工团的成员们主动帮助照顾伤员,倒洗粪桶等,从不抱怨苦与累。“那时,战友之间的感情是最真挚的。”武璀深情地说。

对于志愿军来说,除了来自敌人的威胁,还有严酷的寒冷。武璀回忆道:“我们9月就到了朝鲜,部队发了棉袄、厚鞋和油布。油布成了我们的行军床。文工团曾经连续夜行军,走得太累时,我们甚至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手还得拉着前面的战友不掉队。白天休息时,我们就在树林里睡觉,用油布遮挡风雪。”武璀笑着说:“有时醒来,我们就用敲碎的冰块洗脸,或者用雪水擦脸,绝不敢用湿毛巾,因零下几十度的天,毛巾一拿出来就会结成冰棍。”

生活的艰苦还体现在食物上,武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刚开始,吃饭没菜,用盐下饭。那段时间,我得了夜盲症。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指挥大家合唱,结果发现只能听到声音,却看不清战友们的身影。后来,后方医院用鱼肝油才让我慢慢恢复。”

红花白花:记住英雄与烈士

武璀在抗美援朝期间表现出色,荣获三等功。战后,她转业到了宁波,进入《宁波报》工作,后来又调到了本报文艺组做记者。“和平年代,我从事新闻工作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挑战。战场上教给我的团结、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在新岗位上不断进步。”她在新闻行业的几十年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获得了诸如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1986年还获得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荣誉证书,1992年退休。

从战场到舞台:情感与责任的传承

和武璀一样,宋光华也曾是抗美援朝的文工团战士,后来成为话剧演员。她在话剧《英雄儿女》创作阶段参与了多次讨论,剧中许多细节,如“一对红”的描写,都源自她的亲身经历。

宋光华13岁参军,16岁随部队赴朝参战。她回忆道:“当时我们还未踏上朝鲜的土地,就已经在火车上知道了目的地是抗美援朝。尽管我们并不害怕,却感到非常光荣,心里充满了‘雄赳赳’的激动。”然而,当她们过鸭绿江,身临战场时,才意识到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敌机的轰炸和炮火不断,战友们在我身边牺牲,四周都是废墟。”宋光华讲述着当时的情形,“我们住在坑道里,洞顶总是渗水,睡觉时油布经常挡不住水,泡成了‘落汤鸡’。”

宋光华特别记得一次慰问演出。战斗前夕,她与一位四川战士小王结成了“一对红”,为他送上红花,鼓励他为胜利而战。然而,经过一夜的激战,小王却在阵地上牺牲了。宋光华在战后慰问伤员时,为大家唱起歌来,“战友们在听到我的歌声后,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宋光华继续说道:“每次慰问时,我们除了带着慰问信、快板、八角鼓,包里还有手榴弹、手枪。我们不仅是宣传员,也是战斗员!”

宋光华的责任还包括为每个战士在衣服上写名字和血型,这样一旦战士负伤,便能及时输血。每次战斗结束后,文工团的战士们还需要手工折红花和白花,参加战士的追悼会或庆功会,致敬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勇烈士。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