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来到墨脱边防的军营视察,却看到军营三百多人全都身着便装,他怒斥道:“为何不穿军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深秋,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踏进西藏墨脱的边防哨所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三百多名官兵,竟然没一个穿着制式军装,身上套的都是五花八门的民用棉衣,将军的火气瞬间就顶了上来,一声厉喝:“为什么不穿军装!” 这一声吼,回荡在营房里,也像根针扎在每个战士心上,不过,这并非一起军纪涣散事件,恰恰相反,它揭开的是一段几乎被外界遗忘的边防生存困境,也为一个影响深远的体系性变革拉开了序幕。 墨脱,在当年与其说是一个地名,不如说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直到2013年公路才勉强修通,而在80年代,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孤岛”。 所有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一步步翻越雪山,更要命的是,每年有长达八个月的大雪封山期,补给线彻底中断。 在那种条件下,谈保障几乎是奢谈,据时任西藏军区后勤部长的回忆,当时运一斤大米到墨脱,路上的运输消耗竟高达七斤。 这直接导致了傅全有将军看到的那一幕,战士们身上那批81年下发的65式军装,在高原风雪里扛了五年,早已补丁摞补丁,连缝补的布料都找不到了。 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里,这种“百家衣”根本不顶用,为了生存下来,战士们只能把所有能找到的破旧衣物一层层裹在身上,看上去臃肿不堪。 而就在这种环境下,最朴素的战友情谊却在闪光,体格壮的战士会主动把相对完整的军装让给体弱的战友,自己则用背包带把更破烂的衣服捆在身上,硬扛着巡逻。 他们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 傅全有本人就是个从枪林弹雨里走出来的老兵,16岁参军,在朝鲜战场上带过连队,他对一线士兵的苦有着最直接的体感。 直到1985年上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后,他没在办公室待着,而是花了三个月,跑遍了辖区内所有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所。 他曾亲眼见过哨兵的胶鞋冻在脚上脱不下来,当场就脱下自己的皮靴换给对方。 也正因此,当他在墨脱看到士兵们的窘状时,最初的怒火很快就转为心痛和理解,他没再追究“军容”问题,而是走上前去,仔细查看战士们的衣服。 这一看才明白,不是战士们不爱惜,是真的已经没有军装可穿了。 回到成都后,傅全有立刻向中央军委递交了一份详细报告,一字一句都陈述着墨脱驻军面临的被装和给养困境。 这份发自一线的报告,分量千钧,迅速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 这份报告也快速开启了边防建设的一系列连锁反应,1987年,几架在当时极为宝贵的直升机破天荒地飞抵墨脱上空,带来的不只是2000套崭新的棉军装,更是希望。 军委紧接着拍板建立了一项新制度:每季度对墨脱进行一次直升机补给,这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资断绝的死循环。 然而,这次视察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它还催生了一项更具战略眼光的决策,中央军委同步启动了墨脱公路的前期勘探工作。 正是这个决定,为26年后那条彻底改变墨脱命运的公路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1987年冬天,傅全有在调任兰州军区前,特意又回了一趟墨脱。当他看到战士们身着崭新军装、精神抖擞地列队时,这位老将军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到了1990年,墨脱驻军不仅实现了四季服装的全面换装,甚至连冬季蔬菜自给率都达到了60%,边防条件发生了质变。 现如今,那些打满补丁的旧军装,作为历史的见证,陈列在墨脱边防连的荣誉室里,它们不再是窘迫的标志,而是一枚枚用艰苦和忠诚铸就的勋章。 这段往事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再强大的精神意志,也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作为支撑,对一线人员最大的尊重,不是歌颂他们的苦难,而是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受苦的问题。 进一步看,傅全有的那声怒吼之所以能带来改变,不仅因为他身居高位,更因为他真正深入一线,看到了办公室报告里看不到的残酷细节。 墨脱的雪今天依然在下,但那里的战士,再也不用靠背包带捆着破棉袄过冬了。 【信源】西藏军区军史馆
北顿涅兹克炸锅了!"近卫军"真要哗变?俄军这波操作让人直呼看不懂"兄弟们,这仗
【40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