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五魔头末日:三剑客四杀手被捉后的表现,能把戴笠气得爬起来

清理内存 2025-07-25 16:35:04

军统(保密局)内有两个臭名昭著的团体——“三剑客”和“四杀手”,但它们的成员加起来并非七人,而是六人。原因很简单,原军统局总务处的少将处长沈醉身兼多职,不仅是“三剑客”的领袖,同时也是“四杀手”中的一员“老疙瘩”。今天,我们暂且不提沈醉,重点讲讲陈恭澍、王天木、赵理君、徐远举、周养浩这五大“魔头”在被捕后的种种表现。虽然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但当他们被捕时,个个都变得比小兔子还要温顺。他们的表现可真把戴笠气得从地下跳出来,恐怕嘴里会不自觉地冒出骂人的话来。

沈醉因为“身兼二职”的特殊身份,最终结局还是较为“美满”。1980年,他终于被确认是“起义将领”,因此我们把他从这次的“军统五大魔头”中排除。本文中的许多史料,正是来自他的回忆录。

翻开历史文献,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特赦出来的将军们,很多都喜欢写回忆录。《文史资料选辑》总共发布了上百辑,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杜聿明、王耀武、杜建时、康泽、曾扩情、宋希濂等。正如王耀武所言:“在国防部开会时,也见不到这么多将军。”

陈恭澍有“军统第一杀手”的称号,但他并未进过功德林,原因有两点:一是他被捕后,级别较低;二是他在被日伪俘虏后背叛投敌,抗战胜利后并未受到重用,最终与毛人凤一道逃脱。军统(保密局)担心如果他被再次抓捕,可能会泄露戴笠与日伪之间的交易秘密。

陈恭澍在1949年前的最高军衔只是上校,远不如沈醉那样显赫。他的回忆录《英雄无名》也没有沈醉的《我的特务生涯》或者《军统内幕》那么广为人知和有影响力。陈恭澍在回忆录中试图为自己和王天木辩解,但有一点始终无法自圆其说:当他被汪伪七十六号特务抓住时,他曾有多次机会逃脱,但他没有逃,反而在敌人阵营中担任了伪职。虽然这时他没有与戴笠恢复联系,但军统的“制裁令”仍然有效。

陈恭澍在被捕后没有一丝“杀身成仁”的决心,相反,他在回忆录中坦言:“坦诚地说,我当时并没有求死的想法,否则我早就死了。”他以为死了没意义,想要“翻本”。但这明显是自我辩解,因为他在敌人面前没有受到任何酷刑,甚至在鬼子和汉奸的“生日宴”上喝得酩酊大醉。在宴会上,陈恭澍还专门强调自己受到了高度重视:“既然是庆生,当然被安排在上座,左边是老齐和林中佐,右边是涩谷准尉、下茂曹长、中野军曹……”他直言不讳地描述了自己如何在宴席上豪饮,醉得人事不省。

然而,陈恭澍并未因此失去自由,反而多次回家看老婆孩子,还被带到日本“考察”——在福冈吃海鲜火锅、在东京住帝国饭店的日子,他过得颇为潇洒。他对此深感感激:“感谢盛情款待,花费不菲。回头想想,问我出身经历算什么大事,其实很多事在日本之外也能办到。”

陈恭澍依然能为敌人效力,他不仅继续为日本伪政权工作,甚至在几年后成为了日伪“苏浙皖赣四省行营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在杭州,他过上了大吃大喝的生活,毫无煎熬之感。甚至在他的回忆录中,几乎没有写自己如何遭受困苦,却详细描述了如何与汉奸和日本人享受美食:“西湖醋鱼、活跳虾、神户牛肉……”,沉溺其中,忘却了过往的战斗。

即便如此,陈恭澍在变节后还是尽力为自己辩解,甚至在回忆录中说王天木“身在曹营心在汉”,似乎是为那些叛徒找理由,尽管王天木出卖了军统的无数战友,导致北平、天津和济南的多个站点被日伪摧毁,实在无法掩盖其叛变的罪行。王天木虽然曾有过铲除汉奸的功绩,但他背叛后的所作所为,不容忽视。

王天木的叛变,直接导致了多名抗日战士的死亡,李开峰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潜伏》电视剧中“李海丰”一角的历史原型,王天木在出卖战友之后得到了汪伪的高官职位,而戴笠得知事情真相后,也曾下令悬赏追杀他。可惜执行任务的特工没能成功,最终王天木侥幸逃脱。

另外,赵理君作为军统四大杀手之一,同样有过罪行。他不仅对敌人冷酷无情,甚至连“自己人”也不放过。在他担任多个职务期间,赵理君参与了军火和鸦片走私,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活埋了抗日英雄韦孝儒。这一事件激怒了老蒋,最终赵理君被判处死刑。

随着赵理君的死,军统的“四大杀手”只剩下了沈醉一人。但沈醉并不孤单,他与徐远举、周养浩三人结成“军统三剑客”。这三人之后在昆明被抓,沈醉在回忆录中讲述了他们在被押解过程中,如何因为恐惧而变得如小兔子般害怕,面色惨白,甚至情不自禁流下冷汗。

从沈醉的回忆录中,我们得知,徐远举和周养浩在被捕后表现得异常胆怯。他们三个血债累累的“魔头”在白公馆附近听到群众的愤怒口号时,都不禁紧张得瑟瑟发抖。沈醉写道:“徐远举擦拭着额头上不断流出的冷汗,周养浩也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最后,我们不禁要思考:如果戴笠早知道这些“军统五魔头”在被抓后的懦弱表现,他是否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一个个枪毙?这些曾经为抗战做出贡献的特工,是否能凭借他们的功绩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呢?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