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听说,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只享受行政8级待遇,十分不满:“为了避嫌,就降低贺敏学的级别,这就是胡闹!” 说起贺敏学,很多人可能有点陌生。但要说起他的亲妹妹,那可是大名鼎鼎——贺子珍。没错,就是那位陪着毛主席走过十年峥嵘岁月,爬雪山、过草地的“井冈山才女”。 有了这层关系,贺敏学的故事就带上了一点特殊的色彩。 贺敏学可不是靠妹妹的关系吃饭的。恰恰相反,他是毛主席上井冈山的引路人之一。这位老哥,1925年入党,那会儿咱们好多开国元勋还没走上革命道路呢。他是“永新三贺”中的大哥(贺敏学、贺子珍、贺怡),在家乡江西永新搞农民运动,那真是搞得风生水起。 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遭遇挫折,前路迷茫。毛主席带着队伍往南走,正是在贺敏学等人的武装接应和建议下,才最终选择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可以说,没有贺敏学这些人的鼎力相助,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可能还要多费不少周折。 论资历、论贡献,贺敏学都是妥妥的“老资格”。他参加过黄埔军校,领导过永新暴动,在中央苏区当过红军师长,负过伤、流过血,九死一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到了建国后,他的行政级别却迟迟没得到公正的对待。 时间来到1959年夏天,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忙里偷闲,找来了时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的杨尚奎,聊起了家常,也问起了江西的一些老同志的情况。 “贺敏学现在怎么样啊?”毛主席抽着烟,随口问道。 杨尚奎赶忙回答:“主席,贺敏学同志现在福建担任副省长,工作很努力。” 毛主席点点头,又追问了一句:“他现在是什么级别?” 这一下,把杨尚奎问得有点迟疑。他顿了顿,还是如实回答:“是行政八级。”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下。毛主席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把烟蒂在烟灰缸里使劲按灭,眉头紧锁,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 “八级?太低了!贺敏学是井冈山时期就跟着我们干革命的,他带我们上的井冈山。为了革命,他们一家牺牲了多少人!怎么能给他定个八级?” 杨尚奎一看主席动了气,赶紧解释这背后的“苦衷”。原来,贺敏学建国后有段时间在江西工作,当时在评定干部级别时,江西省委的同志们犯了难。 难在哪儿?就难在贺敏学是贺子珍的亲哥哥。 你想啊,贺子珍是主席的前妻,这层关系太敏感了。当时一些干部就琢磨:给贺敏学级别定高了,会不会有人说我们是看在主席的面子上,是“裙带关系”,为了“避嫌”,为了显得自己“政治上过硬”,干脆,就把贺敏学的级别往低了压一压。 就这么个逻辑,贺敏学的级别就被定在了行政八级。要知道,当时行政七级以上就是高级干部的分水岭了。按照贺敏学的资历和建国后的职务(比如他曾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评个七级甚至六级,都合情合理。 这个理由一说出来,毛主席的火气更大了。他一拍桌子,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为了避嫌,就降低贺敏学的级别,这就是胡闹!” 这句话,掷地有声。这不仅仅是为贺敏学一个人鸣不平,更是对那种僵化、教条、为了所谓“原则”而牺牲公平的官僚主义的当头棒喝。 毛主席接着说:“贺敏学是我们党的老同志,贡献很大。他有他的功劳,为什么要因为他妹妹是贺子珍,就压低他的级别?这是哪家的规定?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评级要看德才、看贡献、看资历,什么时候轮到看亲戚关系了?而且还是反着看,有关系的反而要吃亏?” 首先,这是对公平原则的维护。在他看来,功过是非必须分明,不能因为复杂的个人关系就让标准打了折扣。贺敏学的功劳是实打实的,因为“避嫌”就给他不公正的待遇,这本身就破坏了组织原则。这是一种非常朴素,但又非常重要的执政理念: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其次,这里面也饱含着他对老战友的深厚情感。毛主席是个念旧的人,尤其是对那些从井冈山、从长征路上一路跟过来的老同志,他心里总有一份特殊的牵挂。贺敏学一家,为了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的妹妹贺怡(也是毛主席的弟媳)为了寻找毛主席失散的孩子而牺牲,弟弟贺敏萱也牺牲在战场上。对于这样的革命家庭,毛主席内心充满了敬意和愧疚。当他听说贺敏学因为这种可笑的理由受到不公待遇时,那种情感上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干部的关心,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尊重。他是在提醒所有人:不要忘了那些为革命流过血、出过力的人,更不要用僵化的、不近人情的“规矩”去寒了他们的心。 这件事后来怎么样了呢?毛主席当场指示杨尚奎:“你们江西要负责解决这个问题,要尽快给贺敏学同志的级别提上来。该是几级就是几级!” 后来,经过重新评定,贺敏学的行政级别很快就调整到了七级。 其实,没有毛主席这次发火,贺敏学自己也未必会去争这个级别。 他看不惯的事情,不管对方是谁,都敢当面硬刚。也正因为这个性格,他在职场上得罪了不少人,走得并不算顺遂。但他从不在乎这些,始终保持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
1959年,毛主席听说,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只享受行政8级待遇,十分不满:“为了避
周平聊历史
2025-07-25 15:16:19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