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比亚迪网约车失控这事一下就冲上词条,其实很简单,就是“信息差”和“情绪先行”对判断的影响。
一开始看视频,谁都会被那种“刹车灯亮着却停不下来”的画面带偏,加上新能源汽车偶尔有技术争议的背景,很容易先入为主觉得是车的问题。但警方通报出来,就知道是司机被现实压力逼到情绪失控,等单几小时、联系不上乘客,付出的时间和成本全打水漂,换谁都可能崩溃。
这背后藏着两个被忽视的点:一是网约车司机的生存困境,平台规则把“等单”变成了一场赌博,乘客爽约的代价全压在司机身上,这种失衡早该改了;二是舆论场的“快思慢想”缺失,很多人看到片段就站队,甚至添油加醋传播,既伤了车企,也模糊了事件本质。
比亚迪这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产品布局说是全面也不为过,轿车,SUV,MPV等等都有,旗下子品牌也是各有亮点,品牌的信任度打得很强,这次处理稍有不慎就就会让舆论进一步恶化。
所以他的反应很果断,没等谣言发酵就拿证据说话,还硬刚造谣者,事故车通过后台远程控制技术介入,为安全兜底。这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挺难得。但就这件事来说更该被关注的,或许是怎么让司机不用靠“极端行为”来发泄情绪,让公众在热点面前多等几秒真相。毕竟,比“车失控”更可怕的,是人心和判断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