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力挺却遭抵制?两部抗日大片到底戳中了谁的“软肋”? 还记得在陈列馆里看到的那

宏远说娱乐 2025-07-25 14:16:52

央媒力挺却遭抵制?两部抗日大片到底戳中了谁的“软肋”? 还记得在陈列馆里看到的那句“不要回头,一直往前走”吗?这话听着简单,可真到了要直面历史的时候,有些人却迈不开步子了。今年暑期档,两部被央媒亲自宣传的抗日大片《731》和《南京照相馆》带着血淋淋的历史真相杀来,没想到,有人却急着捂住眼睛,扯着嗓子喊“禁映”“太残忍”。这背后,到底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逃避真相?咱们今天就好好唠唠。 《731》:血腥镜头成“众矢之的”,央媒宣传也难堵悠悠众口? 筹备了好几年的《731》,导演可是拍着胸脯保证“要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结果预告片刚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了颗炸弹,瞬间炸锅了。 网上那反对声,简直像潮水一般涌来。有人说:“这画面太血腥了,会吓坏孩子的。”还有人扯着嗓子喊:“历史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老提它干啥呀!”甚至有人直接要求禁映,那架势,好像这电影是什么洪水猛兽似的。可奇怪的是,同样是讲历史的《志愿军》系列,当初上映的时候却风平浪静,没掀起这么大的风浪。为啥轮到《731》就变成“全民抵制”了呢? 咱来听听那些反对的声音:“千万别放出来,看了心里难受得慌。”“小孩子看了肯定得做噩梦,害怕得不行。”可你瞧瞧,央媒都亲自下场宣传了,央视还专门发文力挺,这说明电影本身肯定没问题啊。那这些害怕电影上映的人,到底在怕啥呢?是真心怕孩子承受不了历史的真相,还是怕自己面对孩子天真无邪的追问时,答不上来,尴尬得下不来台? 要知道,731部队干的那些事儿,可比电影里能表现的残忍百倍!他们把活人当成实验品,还起了个侮辱性的名字叫“马路大”,意思就是没生命的木头。冻伤实验,把人冻得手脚溃烂;活体解剖,在毫无麻醉的情况下把人开膛破肚;细菌战,让无数无辜百姓染病死亡;还有那惨无人道的母子实验,把母亲和孩子关在一起,用各种残忍手段折磨他们……这些丧心病狂的事儿,在东北那片黑土地上持续了十几年啊!更可气的是,战败后,大多数恶魔都逍遥法外,回日本安度晚年了。现在呢,他们的后代在教科书里篡改历史,妄图掩盖罪行,可咱们这边倒好,居然有人帮着他们洗地,说什么“要着眼未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可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民族的伤痛,是我们来时的路啊,怎么能忘呢!还记得之前有个新闻,一群年轻人在731遗址前,不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敬畏和悲痛,反而嘻嘻哈哈地比着剪刀手拍照,那场景,看得人心里直发凉。还有那些在抗战纪念日穿着和服招摇过市的网红,这不是明摆着教育缺位的结果吗?如果我们的下一代连自己民族的历史都不了解,都不尊重,那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南京照相馆》:点映票房破6000万,观众哭着离场,却仍被质疑“消耗情怀”? 再来说说另一部暑期档抗日大片《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点映票房就破了6000万,排片不多,可场场都爆满,很多观众看完都是哭着离场的。 它讲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家照相馆里的小人物冒险保存日军罪证的故事。用普通人的视角,撕开了历史那道深深的伤口。王骁演的老金,一开始就是个躲在地窖里的怂包,胆小怕事,可后来却变成了冒死冲洗照片的硬汉,那转变,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他的编号暗藏国家公祭日日期,这细节设计得太巧妙了,让人忍不住为编剧的用心点赞。高叶饰演的龙套演员,眼神从最初的迷茫、恐惧,到后来的坚定、决绝,那心理转折,通过眼神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镜头,都好像在问我们:我们该如何记住这段历史? 这部影片最厉害的地方,不是那些血腥的场面,而是那些克制的细节。当银幕上出现日军笑着站在尸体旁的照片时,全场观众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些真实的历史影像被巧妙地串在故事线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冲击力,让人看得心里直发颤。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质疑:“这种题材反复拍,是不是过于消耗情怀了?”可当你看着银幕上根据真实照片还原的场景,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那些无辜百姓的悲惨遭遇,你就会明白,这部电影卖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代人的记忆责任。这不是在消费历史,这是在抢救记忆啊!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历史都不珍惜,都不铭记,那我们还配做炎黄子孙吗? 当历史被拍成电影,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 从《731》的血腥争议,到《南京照相馆》的“消耗情怀”质疑,这两部被央媒力挺的抗日大片,却成了暑期档最扎心的存在。 有人说怕孩子承受不了真相,有人说怕自己没法回答孩子的追问。可真正的脆弱,是把下一代养成温室里的花朵,连直面历史的勇气都没有。就像电影里老金拉下幕布展现万里长城时,我们突然就懂了:有些墙必须存在,不是为了阻隔,而是为了让后人记得门曾经被打破过,记得我们曾经遭受过的苦难,记得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0 阅读:6
宏远说娱乐

宏远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