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戴高乐”遭中国40艘巨舰群殴,还是英国人精明:幸好我没去

古月晓闲 2025-07-24 15:07:11

7月20日,法国媒体《Naval News》报道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在执行“克莱蒙梭2025”任务期间,遭遇了中国海军40艘军舰的围堵和“群殴”。这个事件发生在“戴高乐”号航母穿越地中海、红海、印度洋的航程中,但唯独在南海的海域遭遇了异常的军事压力。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也对此作了报道,然而语气较为冷静,未采用“围堵群殴”这样的激烈描述,而是淡然地指出,这是中国海军在南海对于外来军舰进行“自由航行”权利展示的常规应对。这种冷静态度似乎隐含了对法国表现的某种不屑或轻视,与法国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艘核动力航母。这艘航母在2024年12月的年末启程,从土伦港出发,带领着1艘“地平线”级驱逐舰、2艘“阿基坦”级护卫舰、1艘核攻击潜艇以及若干补给舰组成的战斗群,开始了“克莱蒙梭2025”任务的全球巡航。此举在拥有航母的国家中可以算作常见的军事操作。对于法国来说,这样的行动不仅是为了增强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也是为了通过实际行动支持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美国《防务新闻》就对法国的这一行动表示感谢,认为法国航母战斗群的部署在填补美国因中东局势而撤离部分航母后,弥补了西太平洋地区的力量空白。

然而,除了彰显法国的国际影响力外,法国“戴高乐”号航母还需要进行与日本海上自卫队、菲律宾海军等盟友的联合军事演习。日本和菲律宾都被视作美国及北约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盟友。这些国家携手进行敏感海域的航行演练,如穿越南海和台海,意在表明他们支持美国倡导的“航行自由”。为了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法国特意选择绕行琉球群岛而非台湾海峡进行航行,这样的行动显得相对谨慎。但即便如此,这也未能避免“戴高乐”号航母在南海遭遇中国海军的围堵。

“戴高乐”号航母进入南海的时间是2024年2月。在此之前,它与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在菲律宾海和苏禄海进行了一系列的舰载机交叉起降训练。随后的行程中,“戴高乐”号航母抵达菲律宾,参与了一场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内容包括联合防空、反潜以及空中作战等科目。在2月21日至23日间,法国航母停靠在菲律宾苏比克湾,这是法国航母首次访问菲律宾。

就在“戴高乐”号航母停靠菲律宾期间,它在南海航行时遭到了中国海军的紧密监视。法国媒体透露,约有40艘中国军舰参与了围堵,然而并未提供具体的军舰名称或影像资料。从时间上推测,中国的“山东”号航母在那段时间并未回到海南港,因此,极有可能以“山东”号为核心的中国海军编队对“戴高乐”号进行了围追堵截。除航母外,解放军海军还会派出各类护卫舰、驱逐舰,甚至海警船,执行常规的南海巡航任务。有些外媒认为40艘军舰的说法可能略显夸张,但从中国海军的庞大舰队规模来看,这一点也并不为过。

作为一个中等军事强国,法国海军如今的实力已显得相当有限。它在南海的行动,通常也仅具有象征意义,并未构成实质性的威慑。法国虽然有着强大的海军背景,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需求不大,其影响力更多是通过与美国的合作来展示的。如果法国仅仅是单独行动,几乎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太多关注。

对中国来说,南海的主权问题早已是“硬道理”,随着中国海军的崛起,其已能够与美国进行直接竞争,因此,对于法国的行动,自然不会手下留情。特别是考虑到法国与菲律宾的联合军事演习。自2023年起,菲律宾不断挑衅中国的南海主权,屡次遭到中国的批评,认为其行为在“破坏南海的稳定”。法国如果不清楚南海的复杂局势,却一味地支持菲律宾,无疑是在忽视现实。中国对于法国的行为早已做出反应,定性为“破坏区域稳定”。既然如此,中国海军当然需要采取强硬的应对措施。

与法国的强硬态度不同,英国海军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编队显得更为谨慎。6月30日,在离开新加坡之后,英国航母编队原计划通过南海前往澳大利亚,参与多国联合军事演习。然而,英国航母最终选择绕过南海,改道通过斯塔海峡,避开了与中国“山东”号航母的直接接触。虽然这一决策引发了部分英国媒体的批评,认为这是“耻辱时刻”,但从军事角度看,英国显然是基于对中国可能采取行动的预判,做出了规避风险的选择。相比之下,法国的“头铁”行动则让其遭遇了更为直接的军事压力。幸好英国在此时避免了同样的困境。

0 阅读:1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