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

正又直说事 2025-07-24 10:52:00

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这场自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原本被描述为一场有限规模的“特别军事行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性质、目标与影响不断发生根本性变化。

最初,俄罗斯高举的是“防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旗帜,以维护其所谓的“周边安全缓冲带”,试图通过快速打击与外交手段迫使乌克兰就范。

可现实很快将这场原本预期“几周结束”的战事,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波及全球的地缘政治大博弈。战争不再是区域冲突,而是俄罗斯与整个西方世界在经济、军事、价值观念上的正面碰撞。

在战争初期,俄罗斯通过闪电进军,试图瘫痪乌克兰指挥体系,并逼迫泽连斯基政府妥协。然而乌克兰的抵抗远超预期,其背后站着的不仅是民族主义情绪,还有来自美欧源源不断的军事、情报与经济支持。俄军推进受阻、损失惨重,局势迅速从“特别军事行动”演变为全面战争。

对克里姆林宫而言,这场战争不再仅仅是为了遏制北约东扩,更是对抗一个试图通过乌克兰战场来削弱俄罗斯的整体西方战略——俄罗斯被迫从“攻击乌克兰”升级为“抗衡西方霸权”,战争目标随之发生质变。

在西方国家强势入局、制裁铺天盖地之下,俄罗斯面临的选择不再多元。如果在此时妥协或撤退,不仅会被视为战略失败,更将严重打击俄罗斯在全球的地缘威望。对普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冒险,而是关乎其政治存亡的关键博弈。

一旦认怂,国内民族主义力量反噬在即,国际社会也将视俄罗斯为纸老虎。对俄罗斯这个仍视自己为“大国”的国家而言,一旦被全球视为“退缩者”,未来任何地缘布局将失去话语权。因此,从战略高度上,“打到底”已不再是一种选项,而是唯一的选择。

与此同时,战争也意外带动了俄罗斯内部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尽管遭受空前制裁,特别是能源出口与金融体系方面的限制,但俄罗斯迅速启动国内市场内循环。

军工订单激增使其传统制造业焕发生机,青年就业随之改善,地方经济在战争中获得“稳定红利”。“军工+内需”的经济模式虽然效率低下,却意外地维持了社会的运转,换来了某种“战时稳定”。

而对比西方阵营,则在援助乌克兰过程中逐步显露疲态。巨额援助逐年上升,财政压力日益沉重,民意支持日渐下滑。

从德国的军援保守转向,到美国国会内部围绕援乌预算的争执,再到拜登在选举压力下对乌政策趋于谨慎,都说明这场战争已开始反噬西方本身。尤其在通货膨胀、能源价格飙升、选民疲劳的背景下,“乌克兰疲劳症”已悄然蔓延。

在这样的博弈环境中,俄罗斯调整战略,不再急于寻求军事胜利,而是以时间换空间,以“拖字诀”消耗西方耐心。

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等关键区域已基本实现现实控制,“事实上的主权”正在逐渐固化。而乌军虽有武器支持,却难以进行大规模反攻,战线胶着、消耗持续。对俄罗斯来说,这种局面未尝不是一种胜利。

最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乌克兰本身,它成为一场关乎未来几十年全球战略格局的分水岭。俄罗斯借此战争,重新划定了与西方的安全边界:北约不能再东扩,任何威胁“边界感”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制。

克里姆林宫的立场明确而坚定:“我可以不扩张,但我绝不退让。”这不仅是对乌克兰发出的信息,更是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战略宣告。

0 阅读:3
正又直说事

正又直说事

又正又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