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开始大规模投放苍蝇了! 一种专吃活肉的恐怖寄生虫,正从美洲大陆南端悄然北上,它的幼虫如同微型绞肉机,一旦钻入温血动物体内,不出两周就能将一头千斤重的牛啃食殆尽。 这种“新大陆螺旋锥蝇”不仅威胁家畜与野生动物,也可能侵袭人类,2023年,它已抵达中美洲,到了2024年更是兵临墨西哥边境。面对这场危机,美国农业部决定斥巨资,约合21亿人民币,在得州与墨西哥边境建造两座“苍蝇兵工厂”。 计划听起来十分精密,每周生产5亿只经辐射绝育的雄蝇,用飞机大规模投放。这些“绝育特工”将与野生雌蝇交配,使其产下无法孵化的卵,从而在基因层面实现对整个物种的“种族灭绝”。 这项技术其实早有先例,也的确创造过辉煌,上世纪50年代,昆虫不育技术(SIT)问世,科学家用伽马射线破坏雄蝇的性染色体,使其失去生育能力却保留正常的交配欲望。 从1962年到1975年,美国与墨西哥合作,累计投放了940亿只绝育苍蝇,最终成功将螺旋锥蝇从北美地区彻底清除。这无疑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胜利。 历史的另一面却记录着截然不同的结局,1957年,美国与巴西也曾用同样的技术对付传播疾病的埃及伊蚊。初期效果显著,蚊子数量一度锐减。 可是好景不长,大约3%的绝育蚊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基因突变,并将这种特性遗传了下去。结果,蚊子没灭成,反倒筛选出了抗药性强27%的“超级后代”,局面变得更加棘手。 这段往事,让今天的科学家很难不捏一把汗,万一新大陆螺旋锥蝇也玩出基因突变,演化出“抗辐射超级苍蝇”,局面将如何收场?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突变,将数十亿只经过辐射改造的苍蝇投放到自然界,本身就充满了未知。它们嗡嗡作响的庞大身影,会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滋扰?谁也无法保证这些“特工”不会飞进城市的居民区,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难以预料的副作用。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一刀切”的灭绝策略,可能引发无法控制的生态连锁反应。螺旋锥蝇虽然可怕,但在自然界中,它也是生态链的一环,扮演着清理动物尸体等角色。 一旦它被彻底清除,会不会导致其他食腐昆虫或微生物种群的异常增减?绝育苍蝇的投放,又是否会干扰其他蝇类的生存空间,引发更广泛的生态失衡?奇怪的是,在美国农业部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对这类关键的生态风险评估,却似乎选择了沉默。 将投放地点选在得州南部和墨西哥边境,也透着一丝微妙,这里是人流量巨大的边境地带,一旦苍蝇的控制出现纰漏,扩散的风险也更大。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这究竟是负责任的区域联防,还是将邻国当成了风险缓冲带和实验场? 这次豪掷千金的灭蝇计划,依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思维。全球变暖导致螺旋锥蝇的适生区不断向北扩张,这才是它们卷土重来的根本原因。 如果不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修复生态多样性,今天消灭了螺旋锥蝇,明天也可能出现其他新的入侵物种。 我们是否又要研发“绝育蟑螂”和“转基因老鼠”?这就像一个人为了短期业绩,牺牲健康熬夜加班,最终项目完成了,身体也垮了。这种用长远代价换取短期安宁的做法,真的划算吗? 人类与自然的博弈,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歼灭战,而更像是一场需要相互适应的共舞。与其投入21亿建造充满不确定性的“苍蝇兵工厂”,这笔钱或许更应该用于生态保护,比如恢复湿地、减少农药滥用、推广可持续农业。 当一个物种的卷土重来,根源在于生态失衡时,用一种可能制造更大失衡的技术去应对,这究竟是解决方案,还是在同一个地方绊倒两次?
难怪美国对我们下死手,德国媒体曝光:中国都干了什么事情?美国要禁用中国造的海底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