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人口流失600万!比俄罗斯远东还严重,黑龙江到底怎么了? 中国版图的东北角,是一片富饶的黑土地,它不仅是共和国的工业摇篮,也是无数人安身立命的“北大仓”。谁知,这片土地如今正经历着一场规模惊人的人口流失。 十年间,黑龙江的常住人口减少了超过646万,这相当于总人口凭空蒸发了近17%,放眼全国,没有哪个省份的状况比它更触目惊心。 省会哈尔滨少了63万人,而齐齐哈尔、绥化这样的大城市,人口流失更是直接突破百万。更棘手的是,这里的自然增长率已跌至-5.11‰,全国垫底,出生率甚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照此趋势,黑龙江的人口或许会从三千多万,一路下滑到两千万的规模。曾经的辉煌去了哪里?又是什么力量,让这里的人口如潮水般退去? 这片土地的繁荣始于清末的“闯关东”。无数内地百姓涌入,将荒原开垦成良田,奠定了黑龙江最初的人口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倾力发展重工业,黑龙江作为机械、能源和钢铁基地,吸引了全国的人才与劳动力,人口迅速膨胀,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沿海地区靠着轻工业和对外贸易迅速崛起。此时的黑龙江,却依旧守着传统的重工业模式,技术更新缓慢,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日渐式微。 当南方的互联网和高新产业搞得风生水起时,这里还在费力地挖煤炼钢。这种固步自封,为今天的人口困境埋下了伏笔。 许多像鹤岗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赖以为生的煤炭挖完了,支柱产业也就塌了,而新的产业迟迟没能顶上。 这意味着就业机会大规模消失,除了少数体制内岗位,私营企业几乎绝迹。对当地人来说,除了外出打工,别无选择。当经济持续低迷,鹤岗的房子卖出“白菜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的营商环境也劝退了不少投资者。繁琐的审批、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以及低效的办事风格,让外来投资难以落地,本地企业也步履维艰。这进一步压缩了就业空间,加速了人才外流。经济不景气和人口流失,就像一个连环套,彼此加剧,越陷越深。 还有黑龙江独特的生育观念。由于历史上人口多为外来迁移,对传统宗族和重男轻女的观念本就淡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后 来计划生育政策推行,黑龙江的家庭,包括农村,比很多地方更早地接受了独生子女模式,当全国生育率普遍走低时,黑龙江本就薄弱的生育基础,自然显得格外“难看”。 雪上加霜的是,年轻人持续外流,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如今黑龙江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接近30%,老龄化问题异常严峻,养老金入不敷出,社会负担沉重。 公共服务和生活环境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尽管有哈工大这样的名校,但整体的教育、医疗资源,尤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与年轻人的期待仍有差距。 而黑龙江漫长严寒的冬季,动辄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也让习惯了舒适生活的人更倾向于温暖的南方。 更有趣的是,黑龙江的人口流失呈现一种“漏斗式”流动:乡镇的人涌向哈尔滨等大中城市,而这些城市里的人,又会进一步流向省外。说白了,很多黑龙江的年轻人,压根就不想留在省内。 人口持续外流,后果是实实在在的。农村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村庄空心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工厂也面临人手不足。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系统不堪重负,而年轻人的离去,更是抽走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面对挑战,黑龙江并非坐以待毙。为了留人、催生,近年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哈尔滨给二胎、三胎家庭每月发补贴,买房也有补助;大兴安岭地区给三孩家庭一次性奖励两万元。 各地也推出“人才新政”,试图用住房、创业扶持吸引高学历人才。可是,这些措施效果并不明显。在很多人看来,如果经济大环境没有起色,就业前景不明,再多补贴也只是杯水车薪。 要扭转人口颓势,根子还在经济,这意味着必须摆脱对传统重工业的依赖,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比如利用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利用丰富的风、光资源发展绿色能源。同时,也要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 从长远看,黑龙江或许可以借鉴北欧一些人口稀少、气候寒冷的国家,它们通过发展高科技、绿色产业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实现了高质量的生活。 黑龙江的森林、矿产和农业资源都是宝贵财富,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大有可为。加强与周边省份乃至俄罗斯的区域合作,也是打开新局面的机会。 这场人口危机,对黑龙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口外流和低生育率的趋势恐怕难以逆转。 黑龙江能否在这场“人口寒冬”中,找到一条浴火重生的新路?这不仅关乎这片黑土地的未来,也是整个中国区域发展需要思考的命题。
10年人口流失600万!比俄罗斯远东还严重,黑龙江到底怎么了? 中国版图的东北角
军机Talk
2025-07-24 00:49:43
0
阅读:191
无心
鹤岗刚落地一个废旧电池处理厂。
笑一笑十年少
全中国都欠黑龙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