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对海归祛魅了!”上海,一男子花了200万人民币,在英国留学,成为了一名海归。不料,回国后,只找到一份月薪为4000元的工作。男子感叹,留学是份亏本生意,根本镀不了金,与国内的985和211大学毕业生想比,薪资待遇有云泥之别。男子有点后悔了! 上海的孙浩然最近总在算一笔账:三年英国留学花了200万,如今每月工资4000元,要干满50年才能回本。 这个数字像块石头压在他心里,让他忍不住感慨:“当初以为海归找工作手到擒来,没想到现实给我上了生动一课。” 孙浩然的经历并非个例。 社交媒体上,不少海归都在分享类似的挫折:有人是常青藤名校毕业,却因为常年在海外生活,回国后发现信息对接不上,有人抱着“文凭在手,高薪我有”的想法,却在面试时被问得哑口无言。 还有人后悔留学时只顾着打卡旅游,没真正学到过硬本领,回国后拿着漂亮文凭却找不到对口工作。 这些案例背后,是“留学镀金”光环逐渐褪色的现实。 放在十几年前,出国留学几乎等同于“人生升级”。 那时候,一张海外文凭能让求职者在招聘市场上脱颖而出,薪资待遇也比国内毕业生高出一大截。 但现在,情况悄悄变了。 企业招聘时不再盯着“海归”标签,而是更关心“你能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 甚至有的企业公开放话,不会聘用海归人才! 而就像孙浩然遇到的情况,他坚持要2万月薪,可企业核算的是他的能力是否值这个价,最终只能接受4000元的offer,而他那些985毕业的同学,早就拿着上万工资站稳了脚跟。 消息传到网上后,网友对此热议纷纷,为什么曾经的“香饽饽”如今遇冷? 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留学成本。 这几年留学就像在“烧钱”,而且火势越来越旺。 以美国为例,近二十年公立大学学费涨了170%到211%,私立大学更夸张,2022年平均学费4.38万美元,比二十年前涨了144%。 光学费还不够,欧美这几年通胀厉害,房租、超市账单、公交费都在涨,留学生的生活费跟着水涨船高。 现在去美国留学,一年平均成本得56.8万元,比2019年涨了7万块,这还没算上汇率波动的风险。 家里没有家底,留学还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再看国内教育这头,天平正在悄悄倾斜。 清华、中科大这些顶尖理工科大学,出国留学人数这几年跌了不少,有的甚至少了三分之二。 不是学生不想出国了,而是国内高校的实力越来越强。 2022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里,中国内地大学有14个学科排世界第一,114个学科进了前10,这样的成绩让不少学生觉得“在国内读书也能学到真东西”。 加上现在国内高校国际交流机会多了,不用出国也能接触前沿知识,留学的“必要性”自然就降了。 市场的反馈最直接,《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里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海归平均年薪从26.82万元降到了20.45万元,三年制学位的回本时间从5.57年拉长到了8.33年。 更现实的是,以前海归在金融、芯片这些高薪行业还有点优势,现在企业招人更看实际能力,管你是海归还是985,能解决问题才是硬通货。 就连留学辅导、语言翻译这些曾经海归扎堆的领域,也因为行业调整机会少了许多。 留学市场的风向也在变。 美国、英国、加拿大这些中国学生传统的留学目的国,现在第一生源国大多换成了印度,中国学生的占比在下降。 这背后是00后这代年轻人的心态变化,他们成长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二十年里,对西方不再盲目崇拜,选不选留学更看“值不值”。 就像有人说的:“现在出国不是稀罕事,没必要为了‘镀金’硬砸钱。” 其实,留学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怎么选、怎么学。 那些真正从留学中受益的人,大多是带着明确目标出去的。 有人瞄准国外某所大学的强势专业深耕,有人利用海外资源积累行业人脉,有人把跨文化沟通能力练得炉火纯青。 他们回国后能拿到高薪,靠的不是“海归”标签,而是实打实的本事。 反观一些受挫的海归,要么是跟风留学没规划,要么是在国外混日子没学到真东西,回国后自然扛不住市场的检验。 对于想留学的家庭来说,现在更需要算清“性价比账”,与其盯着“海归”的光环,不如聚焦“能学到什么”。 就算不选长期留学,短期交流、海外实习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能拓宽视野,又不用背负巨额成本。 孙浩然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留学市场的理性回归。 当“镀金”的神话褪色,留下的是更清晰的答案,教育的价值从来不在文凭本身,而在通过教育获得的能力。 无论是留学还是在国内读书,最终决定薪资和发展的,永远是你手里的“真本事”。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该对海归祛魅了!”上海,一男子花了200万人民币,在英国留学,成为了一名海归。
毕涛聊社会
2025-07-23 18:00:14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