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动力航母将于2026年下水!目前在建舷号为“19”、“20”的两艘航空母舰,排水量超过10万吨,其中最少有一艘采用核动力! 据媒体7月21日报道,2026年,中国海军即将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两艘名副其实的海上巨无霸,舷号分别为“19”和“20”的超级航空母舰预计将滑入水中。 这两艘钢铁巨兽的排水量都突破了十万吨级大关,尤为关键的是,其中至少有一艘将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舰用核动力系统。 这意味着中国海军迈向深蓝、打造全球存在能力的核心装备即将取得实质性突破,一个崭新的远洋海军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回顾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从引进改造的辽宁舰起步,到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山东舰服役,再到技术跨越、装备了先进电磁弹射系统的福建舰已完成多达八次海试、服役在即,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稳健。 当公众和媒体的目光还紧紧追随着福建舰的动态时,中国的军工体系和两大顶尖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和大连造船厂,早已悄然布局下一代航母的建造工作,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前瞻性和执行力。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3年4月,隶属于中船工业集团的江南造船厂发布了一则看似普通的消息,但配图却瞬间点燃了军迷的热情。 那是一张未来感十足的效果图,清晰地展示了一艘采用直通甲板设计、舷号标注为“20”的新型航空母舰。 图中航母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其舰岛设计异常简洁、小巧玲珑,传统的烟囱结构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几乎是国际公认的核动力航母最显著的外观特征之一,无异于一张无声的技术名片。 与此同时,在北方的大连,曾负责改造辽宁舰和建造山东舰的大连造船厂,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发布了一则关于某型军用船舶动力装置的招标公告。 最终中标结果揭晓,中标方指向了专业领域内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两家主力船厂的动作,一南一北,一图一文,形成了绝妙的呼应,共同指向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核动力上舰。 那么,中国为何要投入巨大资源发展核动力航母呢?它相比我们已有的常规动力航母,优势究竟在哪里?是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核动力就意味着动力更、无限续航呢?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些普遍的误解,从动力功率上看,核动力航母并非天生就比常规动力航母力气大。 再说说无限续航这个神话,核动力航母自身的续航能力确实惊人,理论上可以长时间在海上航行而无需补充燃料。 然而,航母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它需要驱逐舰、护卫舰、综合补给舰等众多舰艇组成强大的战斗群或打击群来协同作战、提供保护。而这些护航舰艇,绝大多数仍然是常规动力,需要定期补给燃油。 所以,核动力航母真正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在于它为航母整体战斗效能带来的结构性提升和关键性能突破。 甲板运作效率的飞跃,这是最直观、最重大的优势。常规动力航母必须设置庞大的排烟管道和烟囱,这直接导致舰岛体积巨大,侵占了宝贵的飞行甲板空间,影响舰载机的调度和停放数量。 更麻烦的是,烟囱排出的高温废气和热浪会严重干扰飞行甲板上的作业环境,影响舰载机的安全起降和地勤人员的工作效率。 而核动力航母彻底告别了烟囱,舰岛可以设计得极其紧凑低矮,最大化释放飞行甲板面积,为舰载机提供更宽敞、更安全的操作环境,不受废气热浪困扰,直接提升了舰载机的出动率和作战效率。 还有就是,常规动力航母,特别是采用蒸汽轮机的,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弱点加速慢。但核动力航母则完全不同。 核动力航母的核反应堆可以长期维持在接近满功率的运行状态,相当于时刻处于热车待命状态。这使得核动力航母能够实现近乎瞬时的加速响应,从巡航状态迅速提升到高速冲刺状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种快速机动的能力往往是抢占先机、克敌制胜的关键。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空间与能源的红利,省去了存储数千乃至上万吨舰用燃油的巨大油舱空间。 而这些腾出来的宝贵空间可以用于装载更多的航空燃油、弹药、备件,或者用于改善舰员生活条件,甚至可以安装更强大的传感器或武器系统。 更重要的是,核动力装置本身就是一个几乎无限的能量之源,能够提供极其充沛的电力供应。这为航母未来集成高能耗的先进武器系统,和更强大的雷达电子系统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提升了航母平台的升级潜力和未来战斗力。 因此,发展核动力航母绝非追求虚名或面子工程,而是中国海军走向远洋、构建强大远海综合作战体系、实现全球存在能力的必然选择和硬性需求。 参考资料: 舷号“19”与“20”两艘航母至少一艘采用核动力?媒体:在建航母排水量均超过10万吨级或于2026 年下水 2028年服役—— 凤凰网视频 2025-07-21
我国核动力航母将于2026年下水!目前在建舷号为“19”、“20”的两艘航空母舰
紫瑶望烟霞
2025-07-23 14:46:00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