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坐专列回北京,张治中问毛主席,“您好像处处存在戒心。”毛主席慢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23 11:15:21

1958年,毛主席坐专列回北京,张治中问毛主席,“您好像处处存在戒心。”毛主席慢慢地开口,一句话展示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的魅力所在!

1958年11月的一个深夜,北京开往武汉的专列上,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陪同出行的张治中发现,即便是凌晨两点,毛泽东依然没有休息的意思,手中的红蓝铅笔不停地在文件上做着批注。

张治中忍不住问道:“主席,您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沉默了片刻。

“文白兄,你看过孩子用竹篮打水吗?”毛泽东突然问道,张治中一愣,不明白主席为何突然提起这个。毛泽东继续说:“竹篮打水,稍一松懈,水就漏光了。我们共产党人手里的权力,就像竹篮里的水。”

这个比喻让张治中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1949年进北京城时,解放军战士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扰民的情景。那时他就在想,这支军队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毛泽东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接着说:“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我带着700多人上了井冈山。当时有人说,就这点人马,能成什么气候?可是到了1949年,我们进了北京城。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支持。”

张治中后来在日记中写道,那天晚上的谈话持续了近三个小时。

毛泽东详细讲述了土地革命时期的一件事:1929年冬天,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调查时,发现当地百姓主动为红军筹粮筹款,甚至把家里仅有的棉被送给战士御寒。

“那时我就明白了,”毛泽东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所以我常常睡不着觉,就怕哪项政策出了偏差,伤了老百姓的心。”

专列经过河北邯郸时,毛泽东指着窗外说:“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路过这里时,老百姓自发组织了几万辆小推车支援前线。没有老百姓的小推车,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张治中听后深受触动,他想起了国民党失败的教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老百姓编了顺口溜:“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所以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时刻警醒。权力是人民给的,稍有懈怠,人民就会收回去。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睡不着觉的原因。”

这次谈话给张治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他特意找来《共产党宣言》重新阅读,发现毛泽东在书页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其中一条写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几天后,专列到达武汉,在与湖北省委干部座谈时,毛泽东专门强调:“我们的干部要经常下基层,听听老百姓的真实想法。坐在办公室里是听不到真话的。”

这种理念在当时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1958年,毛泽东先后到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调研,每到一处都要求直接与农民交谈。在安徽舒城县,他看到农民吃的是粗糠野菜,当即批评了当地干部的浮夸作风。

张治中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次专列上的谈话,让我真正理解了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政权。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军队,而是因为他们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

时光流转,这种执政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脱离了群众。有的干部高高在上,不愿意深入基层;有的决策拍脑袋,不考虑群众实际需求。

前不久,某地搞美丽乡村建设,花巨资修建牌坊、假山,却对村民急需的自来水、道路硬化视而不见。结果劳民伤财,群众怨声载道。这样的教训值得深思。

相反,那些真正为民办实事的干部总能赢得群众拥护,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福建东山的谷文昌、云南保山的杨善洲,他们的故事至今还在群众中传颂。

今天的领导干部面临的环境虽然与过去不同,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并没有改变。互联网时代,群众的声音传播更快,监督更加有力。一个决策失误,一次工作失职,都可能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这就更需要干部们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不是怕丢官,而是怕辜负群众期待;不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民生福祉。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群众才会真心拥护你。

0 阅读:156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