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一天到晚处理的藩王事务,大部分并不是什么造反啊逾制啊这种牛逼的问题,而是一堆类似盖房子娶老婆换工作赡养老人之类的的狗屁倒灶家务事....
比方说朱元璋第20个儿子韩王朱松,他的儿子朱冲烋被封为乐平王,封地在甘肃省平凉一代。乐平王从小身体不好,怕冷,而平凉恰好非常冷,于是他就上书明英宗,希望迁居一个温暖的地方养身体。英宗果断拒绝了:
“上以书谕之曰:‘封土,祖宗所制,岂敢改易?况平凉未必甚寒,惟安心调摄可也。’”
反正就俩字:不准!
猪骑朕留学归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因为自己吃过苦,对别人的苦也感同身受,更有同情心了,加上夺门之变后,他也需要笼络宗室,因此对宗室格外宽容。乐平王抓住机会,时隔二十年后再次上书,请求迁居“温暖通舟楫之所”,这次英宗不仅同意了,还命令广东三司在韶州为这位叔祖修建王府。
但王府竣工后,猪骑朕突然又不让乐平王迁国了....
“戊申,初韩府乐平王冲烋以狭西平凉府艰窘,请他徙。上许之,诏置府广东韶州府。至是成,有司请王就徒。上曰:‘姑已之。’”
也就是搁置不谈,搁置着搁置着,英宗就挂了,这事也就黄了。而且这个王府直到大明无了,也没有人再用过...
不知道他咋想的...
乐平王打了样子,他的兄弟襄陵王朱冲秌也上奏朝廷,说我子孙多,平凉穷,希望陛下开恩让我搬到江西或者湖广去。
“癸酉,襄陵王冲炑奏称子渐众,平凉供亿愈繁,乞迁府于江西、湖广地方。”
当时的皇帝已经是明宪宗,他怎么处理呢?一个字:拖
“礼部以民困未苏,请令有司报王,候丰年处置。从之。”
这一“候丰年处置”,就没下文了。
襄陵王一看,不给我办是吧?于是又上书朝廷,这次连地方都选好了,就是江西建昌~宪宗一看鼻子都气歪了,你算老几,轮得到你挑?就以“分封已定”作为理由明确拒绝了。
然而打脸的是,没过两年,陕西总督就上书皇帝:
我们这儿本来就军队多粮草艰难,这俩王府“宗支繁盛,转输为难”。说白了就是我这儿养不起这俩大爷了,您赶紧给他们搬走吧!
朝廷一看,兵事为大啊,襄陵王你搬走吧,去凤翔(今陕西宝鸡)吧~
襄陵王一看,傻眼了....
他的理想目的地是三个:江西建昌府、浙江衢州府、湖广德安府,显然任何一个都和凤翔的条件相去甚远。他为了不去凤翔府,找了个借口:离生母坟园太远。核心目的就一个:不搬。
然后他也开始拖...
拖了两年,也没人管他,他可能以为皇帝痴呆,已经忘了让他迁国凤翔的决议,居然又一次上书请求迁国南方,甚至把自己的理想目的地都写上了,您随便挑一个就行,我要求真不高!
这次彻底把宪宗惹急了,他写了一封信,狠狠的骂了襄陵王一顿:
上赐书谕之曰:“王累奏欲迁移以就供给,下所司议谓各处王府分封已定,岁饥民贫,事难准行。而王亦尝自奏甘心旧居,不愿外迁,恐离母妃坟园及劳扰下人。言犹在耳,须守而行之,终身不渝可也。而今乃又有建昌、衢州、德安之请,何哉?专此以复,王其亮之。”
翻译过来就是:你之前不愿意迁国凤翔,理由是离母亲的坟太远,言犹在耳啊!难道迁到建昌、衢州、德安就离你妈坟头不远了吗?
言外之意:你特么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啥!滚吧!
除了这俩大哥,韩王其他子孙也个顶个有活。由于边地苦寒,医学又不发达,韩王系经常短命,还没有儿子,因此第三代韩怀王去世后,传到第7代韩康王,仅仅用了32年,所以韩怀王的王妃还在世,按照辈分是韩康王的伯祖母,也就是爷爷的嫂子。但是韩康王说我没钱,这长辈我不养了!最后搞得韩怀王的王妃流离失所,不得不告到中央!告到中央!
宪宗也崩溃了,这都什么事啊!于是他勒令韩康王每年从俸禄里面拨出一部分来赡养老太太,不能让老太太睡大街啊!
这都什么明朝皇家老娘舅...
不过最让人绷不住的还要数建宁王朱旭㮁,这大哥不知道为啥,反正搞得很穷,十分缺钱,他去找大哥韩王,但是韩王表示咱们这封地啥情况你也知道,我也没钱啊。朱旭㮁无奈离开,却遇到了另一个更远的宗室朱偕泆。朱偕泆听说他要搞钱,说你这个事好办,你把朝廷赐给你的“受命金册”押给我,你别管我干啥,反正我给你钱就是了。
朱旭㮁不傻,他知道这玩意拿去肯定是招摇撞骗的,但是经不住朱偕泆软磨硬泡,外加家里确实困难,而且觉得天高皇帝远,搞点小违法乱纪哪儿那么容易被发现呢?就真的把金册租给了朱偕泆。
结果很快,“事闻”,朱旭㮁连建宁王的爵位也被削去了,“废为庶人”。
感觉大明皇帝一天天的,处理的全是老娘舅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