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了三年多,最近冒出个怪事,中国一枪没开,却成了两边都绕不开的角色,中俄的贸易总量涨到240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尽管老美的调查没有中断,但也没抓到咱们家提供军援的证据,反倒是咱们两家的生意做得越来越火。 (信源:经济日报——推动中俄务实合作高质量发展) 乌克兰前线士兵在冰冷战壕啃过期罐头,莫斯科家庭主妇用中国扫地机器人清理客厅,这一鲜明对比是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年的意味缩影。 北约卫星24小时紧盯俄中边境,画面显示满载俄木材列车驶向中国满洲里,返程货柜印着“小家电”和“日用百货”。拜登团队翻遍海关数据,最终在制裁文件上承认“中国没有违反规则”。 官方语境中,中国始终扮演着“中立者”的角色,不偏不倚。可数据却讲述了另一个故事:中俄贸易额在2023年飙升至2400亿美元,增幅近三成。 这种“中立”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平衡术?这究竟是一场“坐山观虎斗”的战略定力,还是中国已悄然成为这场全球变局中不可或缺的经济支点? 在动荡的三年里,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被重塑。曾经,宝马大众在莫斯科随处可见,可如今,只剩下破碎的玻璃,展现曾经的繁华。而现在比亚迪却强势入驻红场。超市里更是随处可见的中国产品。 更深层次变革发生在能源与金融领域。北溪管道爆炸致欧洲气价飙涨三倍,“西伯利亚力量”输气管道气压表却上升。中国则进口俄罗斯石油。山东一地炼企业老板称,管他制裁,到岸价每桶省9美元是硬道理。 交易方式的转变则让西方更为困惑。SWIFT系统将俄罗斯排除在外,但中俄的货车司机只需掏出手机互相扫码即可完成支付。而这也促进了经济的沟通交流,让交易更加便捷。 不过,最让西方头疼的是那些看似民用、实则可能“身兼数职”的设备。乌克兰情报部门称,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监测到成百上千辆中国重卡驶入俄罗斯军工厂区,卸货单写着“数控机床配件”,美国务院发言人称其为民用机电设备,不在制裁清单内。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后,山东重工泵车和三一重工混凝土搅拌车紧急驰援。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停工八个月后,沈阳机床厂工程师带五台定制车床抵达,该厂总工程师透露其精度比德国货差0.02毫米,但价格仅为四分之一。 乌克兰情报总局局长布达诺夫曾在议会展示印着深圳某工厂编号的无人机残骸,不过他承认无证据表明这是中国军事销售。俄军的大量装备都有中国生产的标识。 欧亚大陆上,货运班列飞驰不息。仅今年上半年,经满洲里海关验放的中俄班列数量就增长了41%。集装箱里满载着中国生产的产品,返程时则装满了俄罗斯桦木,运往河北的家具厂。普京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提到中国时,意有所指地表示:“我们需要可靠的朋友。” 中国“中立”立场是精妙大棋。不轻易介入冲突,避免成替罪羊打乱自身经济与政治议程。此“中立”并非无所作为,俄罗斯需中国经济支持抗制裁,乌克兰也离不开中国市场,去年其对华出口额增长20%。中国小心平衡,既不偏向俄罗斯,也不完全疏远乌克兰。 外界看这或许是“坐山观虎斗”,实则是在沸腾的利益格局中谨慎寻找自身空间。趁俄罗斯能源出口受阻争取更优惠能源价格,是利益最大化体现。 西方不满,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指责“中国在给战争输血”。但欧盟宣布调查中俄贸易时,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出口俄罗斯的“民用芯片”仍在增长。广东一家电路板厂负责人对欧盟代表摊手称:“产品有CE认证,不能因打仗就不让俄罗斯人用洗衣机。” 这场战争,大国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俄罗斯靠变卖能源维系运转,乌克兰靠国际援助苦苦支撑,而中国则通过一种独特的“中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和经济筹码。 只是,在这人走茶凉的国际关系中,谁又是谁真正的朋友?局外人的角色又能维持多久?当棋局愈发复杂,谁又在算计谁,谁又会被谁牵着鼻子走?这其中的分寸与风险,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若是与俄罗斯发生冲突,德国可不像乌克兰,一旦交手,对德国而言无疑将是一场世界末日
【8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