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年,李渊奄奄一息,把5岁小儿子李元婴托付给李世民。 病榻前的烛火晃得人眼晕

古往趣话社 2025-07-22 00:08:36

635年,李渊奄奄一息,把5岁小儿子李元婴托付给李世民。 病榻前的烛火晃得人眼晕,李渊枯瘦的手攥着李世民的腕子,指节泛白得像节老竹。"阿世,"他气若游丝,喉间呼噜噜响着痰音,"这孩子...别让他沾朝堂的浑水。"李世民垂着眼,看见父亲怀里裹着个小团子,李元婴的脸蛋肉嘟嘟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许是被这场面吓着了,只敢小口小口地啃着拇指。 李世民没应声,只是抬手替父亲掖了掖被角。那年他刚坐稳龙椅没多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血还没在太极宫的地砖上干透。李渊这话,与其说是托付,不如说是求饶。 转年春天,李元婴被封为滕王,封地在山东滕州。那会儿他刚满六岁,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却已经有了三个贴身伺候的嬷嬷。李世民派去的长史回来复命,说小王爷爱在王府的假山上搭泥巴窝,还把文官的奏章撕了叠纸鸢。李世民听着,嘴角勾了勾,让库房多送些彩纸过去。 谁都看得出,这是把人圈养起来了。 长安的风刮到滕州时,总要慢半拍。李元婴长到十五岁,第一次入朝觐见,穿着簇新的蟒袍,走路还带着孩子气的蹦跶。李世民在御花园设宴,席间他给弟弟夹了块鹿肉,"听说你在滕州修了座阁楼?"李元婴眼睛亮起来,手舞足蹈地说那楼能看见十里外的荷花,"臣弟给它起名叫滕王阁。"李世民点点头,没说好坏,只让他多吃些。 宴席散了,长孙无忌在偏殿等着。"陛下真要让他这么胡闹下去?"老臣眉头拧成个疙瘩,手里的玉牌转得飞快,"山东百姓已经在骂他搜刮民脂了。"李世民望着窗外飘落的柳絮,半天说了句:"他只要不惦记这龙椅,搜刮点脂粉钱,百姓还担得起。" 后来这滕王就像块被踢来踢去的石头。从滕州到苏州,再到洪州,最后贬去了滁州。每到一处,他都要修座滕王阁,都要搜罗些美人,都要惹一堆民怨。弹劾他的奏章堆成了山,李世民总是看一眼就搁在一旁,最多下道旨意斥责几句,罚俸半年。 有人说李世民仁厚,念着手足情分。可那些年被他削去爵位的宗室子弟,能从朱雀大街头排到街尾。李元婴在洪州修阁时,动用了三百工匠,工期赶得紧,累死了两个泥瓦匠。地方官把状纸递到长安,李世民的朱批只有三个字:知道了。 上元节那天,宫里放烟火,李世民站在城楼上,看见人群里有个穿紫袍的身影特别扎眼。李元婴举着个兔子灯,被一群姬妾围着,笑得像个傻子。他身边的皇子们都在谈论边境战事,唯有这个小叔叔,满脑子都是哪里的花灯最亮。 "他倒活得明白。"李世民端起酒杯,酒液里晃着漫天星火。 其实李元婴也不是没犯过忌讳。他在苏州时,偷偷画过一幅《凌烟阁功臣图》,把尉迟恭的胡子画成了山羊须。这事传到长安,魏征在朝堂上拍了桌子,说他亵渎功臣。李世民把那画轴扔在李元婴面前,少年吓得脸色惨白,扑通跪在地上。李世民却忽然笑了,"画得挺像,就是尉迟将军看见,怕是要提着鞭子找你去。" 后来这幅画被锁进了秘阁,再没见过天日。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李元婴从洪州赶来,跪在寝宫外哭得上气不接。李治出来扶他,见这位小叔叔哭得抽噎,手里还攥着个锦囊,里面是半截啃剩的麦芽糖——那是小时候李世民常给他的零嘴。 "陛下说,"李治的声音有些发颤,"让你回洪州去,把滕王阁修得再漂亮些。" 李元婴最终没见到哥哥最后一面。他回洪州后,真把滕王阁翻修得气派非凡,飞檐翘角直插云霄。站在阁上能看见赣江浩浩荡荡地流,像极了长安朱雀大街上的车水马龙。只是没人知道,某个深夜,这位王爷会独自坐在阁里,对着一幅褪色的《凌烟阁功臣图》,啃着早就硬了的麦芽糖。 参考资料:《旧唐书·李元婴传》《新唐书·宗室列传》《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古往趣话社

古往趣话社

一起趣话,畅聊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