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党罕见达成共识的背后,反映出对俄战略的深层考量。根据国会研究服务局报告,此次通过的610亿美元援助法案中,近70%资金将回流至美国军火商,直接带动国内20万就业岗位。这种"以战养工"的经济利益,是两党立场趋同的关键因素。 乌克兰战场形势仍不容乐观。尽管获得新援助,但五角大楼评估显示,乌军日均弹药消耗量是生产量的三倍。美国陆军部长沃穆思承认,现有产能仅能满足乌军30%需求,关键弹药库存已降至危险水平。这种供需失衡难以通过单次援助根本解决。 俄罗斯展现出惊人的战争韧性。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显示,俄军工业产能较战前提升400%,月产炮弹达250万发。在哈尔科夫方向,俄军已建立3:1的局部火力优势。这种军工实力差距,使美援难以转化为战场转折点。 欧洲的援乌力度持续衰减。德国基尔研究所数据显示,欧盟国家2024年一季度军援承诺兑现率不足50%。法国近期以"优先保障本国防御"为由,推迟交付承诺的"凯撒"自行火炮。这种"乌克兰疲劳症"正在西欧多国蔓延。 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金砖国家扩员后,全球南方国家集体回避对俄制裁。印度持续加大俄油进口,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500亿美元。这种地缘经济重组,使西方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美国国内政治风向存在变数。最新民调显示,58%共和党选民反对持续援乌,特朗普若胜选可能调整政策。这种潜在的政治风险,使乌克兰难以制定长期作战计划。 笔者认为,美国此次援乌法案更像是"政治秀"而非"决胜棋"。在军工复合体利益驱动下,两党达成表面共识,但难以改变战场力量对比。乌克兰更应把握机会窗口,推动实质性停火谈判,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历史证明,代理人战争的最终结局往往是"始乱终弃"。
美国两党罕见达成共识的背后,反映出对俄战略的深层考量。根据国会研究服务局报告,此
梁先生说事
2025-07-21 16:41: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