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首领?最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凤麟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少年时就跟随父亲上山打猎,练出一身百发百中的枪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投身抗日,先是加入共青团,后混入伪军内部,开展兵运工作,1933年,他带着一个营起义,投奔东北抗联,几年后,他被选送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爆破,回国后加入共产党,成为八路军中的爆破专家,他设计的爆破战术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中央军委推广全军使用。 1942年春天,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右腿被炮弹炸伤,因医疗条件差,不得不截肢,手术没有麻药,他硬生生咬碎一颗核桃,承受住了剧痛,伤愈后,他并没有退下火线,而是继续带伤作战,他的英勇表现让敌人胆寒,也成为了日军重点清除的对象。 到了11月,王凤麟正在马鞍山上养伤,这里是鲁中地区的重要据点,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石梯通往山顶,最窄处只能一人通过,他的身边除了警卫班成员,还有几位战士的家属,包括冯毅之的老父亲、妻子、妹妹冯文秀以及几个年幼的孩子,原本这里是部队临时的隐蔽所,没想到敌人已经悄悄包围而来。 一个叫唐云三的战士,原本是王凤麟的旧识,却在敌人的金钱诱惑下投降,向日军出卖了马鞍山的情况,他亲自带路,率领两千多名日伪军兵分几路包围山头,试图一举歼灭王凤麟一行,敌军准备充足,携带重武器,还有飞机支援,而山上的战士们弹药严重不足,仅有九支枪,一些土造手榴弹,连石头都成了最后的武器。 战斗在11月9日清晨打响,敌人沿着陡峭的石梯发动攻击,成群结队地冲上来,试图一口气拿下山头,王凤麟强忍伤痛,架起狙击步枪,瞄准最前方的敌军军官,一枪命中,敌人顿时陷入混乱,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用手榴弹和石块配合射击,成功击退了第一波进攻。 敌人意识到硬攻不成,立刻改变策略,调来增援,展开火力压制,当天傍晚,飞机开始低空轰炸,炮火将山腰炸得坑坑洼洼,王凤麟依旧冷静指挥,优先打击敌军的机枪手和军官,尽最大努力延缓敌人的推进,夜里,战士们轮班休息,王凤麟却一夜未眠,不断巡视阵地,查看弹药剩余情况,布置防线。 第二天清晨,敌人再次发起猛攻,这一次,他们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还试图从后山包抄,王凤麟带着几名战士亲自赶往后山拦截,不幸的是,日军早已在那布下火网,冯毅之的老父亲、妻子和几个孩子在撤退中被炮火击中,当场殒命,目睹这一切,王凤麟的心像被撕裂般疼痛,但他知道,如果动摇,就会连累更多战友。 战斗持续到第三天,山上只剩下几名还能开枪的战士,王凤麟身边的警卫员小张中弹倒地前,把仅剩的一个弹夹递给他,王凤麟翻开弹夹一看,只剩下一颗子弹,他摸遍全身,没有别的弹药了。 就在这时,山下那个叛徒唐云三站了出来,他躲在日军队伍中,借着扬声器朝山上传话,说王凤麟已经弹尽粮绝,不如投降,日军可以高抬贵手,还说可以让他当个“警备司令”,王凤麟没有回应,他知道,敌人是在试图动摇士气,他的目光越过唐云三,扫视整个山脚的敌军阵地。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一个身影正在远处高地指挥作战,那是一个日军高级军官,佩戴着金穗肩章,手持指挥刀,不停挥舞,望远镜反射的光芒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王凤麟立刻明白,对方很可能是此次围剿的主指挥官。 他抬起手中的步枪,将瞄准镜牢牢对准那名军官,他知道,这一枪必须命中,而这颗子弹,也必须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他屏住呼吸,缓慢扣下扳机,枪声划破山谷,远处的军官应声倒地,敌军阵地顿时陷入混乱。 但这一枪也暴露了他的藏身之处,下一秒,所有炮火几乎同时倾泻到他所在的山崖,尘土和火光中,王凤麟的身影渐渐模糊,等敌人攻上山头时,他们看见他仍背靠着岩石,身躯笔直,仿佛在守望着这座山,他早已没有生命气息,但没有倒下。 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三十多名八路军战士,几乎全部牺牲,敌军却付出了两百多人的代价,王凤麟凭一条伤腿、一支步枪,击毙了几十名敌人,那最后一颗子弹,没有用来报私仇,而是斩断了敌人的指挥链,打乱了整个攻势。 战后,日军因未能俘获一人、未得任何战略物资而震怒,将唐云三和另一名汉奸就地处死,王凤麟的战例迅速传遍根据地,他的爆破战术被进一步推广,成为敌后作战的典范,他的名字,被刻上马鞍山的石碑,1985年,老战士重返旧地,还为他写下诗篇,以表敬意。 信息来源:王凤麟 ——百度百科
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
瑶星隐雾岚
2025-07-20 05:56: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