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要回上海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7-20 02:53:28

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要回上海,突然,邻居老太哭着说:“你们走了,我咋办………” 1969年春,16名上海知青背着帆布包,坐着晃晃悠悠的火车,来到吉林延边一个偏僻的小山沟。林小兰18岁,个子不高,扎着麻花辫,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脸上还带着点城市女孩的青涩。姚祚塘20岁,高高瘦瘦,戴着黑框眼镜,喜欢捧着书本念诗,性子温和。他们俩是上海弄堂里的老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探亲时感情升温,成了恋人。山村生活跟上海完全不一样,土炕冰冷,屋顶漏风,知青们挤在集体宿舍里,晚上能听见山里的风声。没人会做饭,柴火点不着,饭烧出来半生不熟,吃得大家肚子咕咕叫,好几个知青都病倒了。 村里有个67岁的朝鲜族老妇人,叫李生今,大家都喊她阿妈。她瘦得像根柴,脸上的皱纹深得像刀刻的,穿件灰色粗布袄,拄着根木杖。丈夫早年去世,她没儿没女,一个人守着村尾的两间土房,靠种地和养几只瘦鸡过日子。阿妈性子爽朗,每天背着竹篓上山拾柴,嘴里哼着朝鲜小调。知青们刚来时,她看他们连火都不会生,主动过来教。她的朝鲜语知青听不懂,就靠手势比划,劈柴、引火、熬粥,手把手教得耐心。林小兰和姚祚塘跟阿妈走得近,阿妈常送点自家种的野菜或腌的辣白菜给他们,日子虽苦,多少有点人情味。 1970年秋,林小兰怀孕了。她和姚祚塘还没结婚多久,俩人年轻,没经验,宿舍里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生活紧巴巴的。孩子来得突然,他们手足无措,觉得养不起,打算不要了。阿妈听说后,急了,拄着拐杖找到他们,挥着手说孩子得生下来,她来帮着带。阿妈这辈子没生过孩子,但特别喜欢小孩,眼神里满是期盼。林小兰和姚祚塘被她的话打动,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生产那天,林小兰难产,情况危急。阿妈披上旧棉袄,摸黑走山路,找来村里唯一的产婆。产婆带了草药和工具,忙活了好几个小时,孩子终于生下来,林小兰却虚弱得起不了身。阿妈二话不说,宰了自己仅有的两只下蛋鸡,熬了鸡汤给林小兰补身体。汤端上来,热气腾腾,林小兰喝得眼泪直掉。姚祚塘在一旁看着,攥紧了拳头,暗暗发誓要记住这份恩情。 孩子出生后,集体宿舍太挤,孩子哭声还常惹人烦。阿妈拍拍胸脯,把林小兰一家接到自己家。她的土房破旧,墙皮斑驳,但收拾得干净,炕烧得暖和。阿妈腾出一间房给他们,自己睡在堂屋的小炕上。白天,林小兰和姚祚塘下地干活,阿妈背着孩子,用旧背篓改成的摇篮,走到哪背到哪。孩子长到五岁,阿妈每天牵着他走一里多路去村里上学,雨天就披上蓑衣,把孩子护得严严实实。村里人都说,阿妈把这孩子当亲孙子疼,照顾得比谁都细心。 时间过得快,到了1979年,知青返城的政策下来了。宿舍里年轻人收拾行李,个个兴奋,憧憬着回上海的日子。林小兰和姚祚塘却高兴不起来。十年了,他们跟阿妈早就像一家人,吃饭一块吃,干活一块干,孩子叫阿妈比叫他们还亲。阿妈年纪大了,一个人留在这山沟里,日子怎么过?他们也想过带阿妈走,可上海的房子小,工作还没着落,带着孩子已经够呛,再带个老人,怕是更难。但一想到阿妈这些年的好,林小兰和姚祚塘咬咬牙,决定不能扔下她。 他们找到村长,把想带阿妈走的想法说了。村长了解他们跟阿妈的关系,痛快地帮着办了手续。回上海后,一家四口挤在12平米的弄堂房里,屋里就一张木床、一个旧衣柜,日子紧巴巴。姚祚塘和林小兰找了份工厂的活,俩人加起来一个月才72块钱。即便这样,他们第一个月发了工资,就先给阿妈买了件深蓝布衫。阿妈穿着新衣,站在弄堂口,邻居们围着夸,她笑得合不拢嘴。他们还带阿妈去了北京,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阿妈眯着眼,双手合十,激动得说不出话。 为了让阿妈适应上海,他们在家尽量说朝鲜语。阿妈也学着说几句上海话,磕磕绊绊地说“侬好”,逗得孩子咯咯笑。时间一晃,阿妈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使,眼睛也花了。林小兰每天给她洗脚,拿热水泡着,擦得仔仔细细。姚祚塘弄了个简易轮椅,推着阿妈去弄堂口晒太阳,邻居递来瓜子,阿妈分给孩子吃。1991年,阿妈89岁,病得起不了床。林小兰守在床边喂粥,姚祚塘念着村里的旧事。阿妈走的时候,脸上带着笑,手握着他们的手。 22年,人生能有几个22年?阿妈在他们最难的时候拉了他们一把,救了林小兰的命,带大了他们的孩子。他们也没辜负这份恩情,把阿妈当亲人,养老送终。这故事听着简单,却满是人情味。阿妈养他们小,他们养阿妈老,血缘不重要,心连着心才真。你说,这世上还有啥比这更暖的?

0 阅读:0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