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9年,十月十三日,北燕天王高云,被自己的宠臣离班、桃仁弑杀,征北大将军冯跋诛杀了离班、桃仁,在众人的拥戴下,坐上了王位,仍称“燕国”,改年号为太平。 消息传开那天,龙城的街巷飘着细细的雨丝,百姓们挤在城门口交头接耳,眼神里满是不安。谁能想到,昨天还高高在上的天王,眨眼间就成了刀下亡魂?更让人意外的,是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冯跋,竟踩着满地鲜血,成了新的王。 冯跋登上王位的那刻,掌心还残留着斩杀叛臣时的温热。望着阶下群臣参差不齐的跪拜,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燕国”的王位,坐得并不安稳。高云虽不是什么雄主,但好歹是慕容氏血脉,而自己不过是个汉人,突然坐上这把龙椅,明里暗里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等着看他笑话。 夜里,冯跋站在宫墙之上,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秋风卷着枯叶掠过脚边,他想起起兵前的日子——高云宠信奸佞,朝堂乌烟瘴气,百姓们被赋税压得直不起腰。离班、桃仁这些人仗着圣宠,在城里作威作福,强抢民女、霸占田产的事儿没少干。自己当初诛杀他们,与其说是为高云报仇,倒不如说是为了龙城的百姓,也为了争一口气。 可刚稳住局面,麻烦就来了。南边的北魏虎视眈眈,时不时在边境骚扰;东边的高句丽也不安分,总想着捞点好处。更要命的是,国内鲜卑贵族们对他这个汉人国王不服气,私底下小动作不断。有次早朝,一个老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质问他凭什么继承“燕国”国号,气得冯跋差点摔了玉笏。 但冯跋可不是软柿子。他脱下华丽的王袍,换上粗布短打,带着几个亲信微服出巡。看到百姓缺衣少食,他当即下令减免赋税;发现农田水利年久失修,就亲自带人勘察河道。渐渐地,龙城的百姓开始念叨新王的好,街头巷尾流传着“太平年间遇明主”的歌谣。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个人努力而停歇。冯跋的北燕,虽然在乱世中短暂撑起了一片安宁,却也逃不过权力更迭的宿命。他在位时推行的汉化政策,虽然让百姓日子好过了些,却也加剧了与鲜卑贵族的矛盾。这种内部撕裂,就像一颗埋在王朝根基下的定时炸弹。从宏观角度看,北燕的崛起本就是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偶然,冯跋以汉人身份称王,打破了当时“非胡不王”的潜规则,勇气可嘉。但他没能彻底调和民族矛盾,也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使得北燕始终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这场权力的游戏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上演的兴衰沉浮。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乾隆当太上皇期间,白莲教起义爆发当时有人给乾隆上折子,说清军想了一个招数
【40评论】【9点赞】